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关于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高校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将使大学英语教学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和选择,是通过语言教学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认识,我们需要知道两点,首先是“文学”,它将把英语学习的标准上升到情感与精神层面;其次是“选修课”,这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置于自由选择的位置上。但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高校该课程的建立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如何对其进行改进,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课程建设;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于颖,新疆喀什大学。
  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的创设,既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和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开设选修课程最基本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具备差异化执教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急需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现状
  1.现状调查。通过对我校非英语专业不同学级学生进行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喜爱程度和重视程度开展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并不是所有喜欢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学生都认为该课程很重要,他们的喜爱动机值得深思;部分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却认为该课程很重要,他们在平时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值得老师留意。
  那么,由此便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要注意到,接受随机调查的50名学生中,只有24名学生喜欢该课程且认为其比较重要,占比不到50%。
  2. 原因分析。对某些课程的喜爱程度,更多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点;而对其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自我设定。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出现偏差,那就说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接。主要原因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
  (1)客观环境因素。客观环境因素主要由学校制度和社会需求构成。众所周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大学学业是要看学分的,从学分的角度看,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修满学分。因此,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和学习动机自然就不纯正了,加之很多任课老师为了让更多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或者可以认为让学生顺利通过该学科的考试,顺利拿到学分),通常会表现得很“友善”,比如不点名、考试前提供较强指向性的复习资料等。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喜欢文学类选修课程,但并不认为对自己有帮助。
  再说社会需求。有些学生明明不喜欢,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去学,但非要逼着自己去学习,比如前面所说的不喜欢但认为很重要的那部分学生。除了有学分因素外,社会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的需求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2)学生心理因素。现在我们把“喜欢”和“重要”按照“是”与“否”两种状态分成四个维度,也就是前面说的喜欢且认为重要、喜欢但认为不重要、不喜欢但认为重要、不喜欢且认为不重要。
  首先,喜欢且认为重要。无疑他们是幸运的,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系统课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更容易在课程研究和学习成绩上得到好结果。
  其次,喜欢但认为不重要。这类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更忠于自己的喜好和内心感受,并不以获得学分或者其他什么目的为主要考虑对象。毕竟,无论以何种语言呈现,文学类作品是以表现内心情感和价值体验为主的。
  再次,不喜欢但认为重要。这类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目的性较强,功利化动机明显。也许是想获得更多学分,也许是为迎合社会需求和满足工作需要,也许二者兼具。但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创造力却十分有限。他们更在意工具的使用价值,而非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最后,不喜欢且认为不重要。这类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学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成绩一般,即便是专业课也经常挂科,所以借助选修课来获得学分是必然的。
  二、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动机
  1.教育层面。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是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它帮助学生将对英语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文化审美的高度,对实现第二语言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从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来看,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值得商榷,毕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没有成熟的应用环境,那它本身的使用价值也就会降低。姑且不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的功利性目的,,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從事语言相关行业工作的比例也不容乐观。如果说选修课的开设只是为了丰满羽翼和壮大声势,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选择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会进一步上升。
  2.社会层面。大学各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相关行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逐渐开放,在吸引更多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会有更多国内人才走向世界。因此,对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自然会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开设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还是很多必要的。
  三、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构想
  1.学分制度双标化。学分是很多大学生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动力,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动力。因此,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学分制是前提条件,也是选修课制度得以顺利执行的基本保障。但是选修课老师光靠学分来吸引学生,显然违背了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所以,关于英语文学类选修课学分的制订,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标准,一种是文凭学分,一种学位学分。
  文凭学分,顾名思义,只有达到该标准才有可能获得毕业证书。考虑到开设的是选修课,不能因课程考核给予学生过大压力,造成毕业障碍。而学位学分与选修课成绩考核挂钩的方式就能够实现机制平衡。相信对于喜欢且重视,或者不喜欢却也重视该课程的学生来说,顺利修得学位学分应该不难。可对于不重视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若想获得学位学分,进而拿到学位证就不太容易了。这种学分制度,也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量化考核的制度保障,若想有所成就,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付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来获得。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学习,对实现学生完善人格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培养目标也将是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