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

  【摘要】本文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差异以及举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 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鼻祖,主要倡导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翻译,1969年,他与塔伯合作完成了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动态对等,意义的分析、翻译的步骤等话题进行了阐述,书中提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即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即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即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是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首先是意义上“最切近”,而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即形式对等。所以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尽管功能对等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逐渐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非总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奈达强调如果要确定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文体,句法,篇章和词汇对等。
  在实践中,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少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译者就需要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为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趋于对等。好的译文应该读起来不像是翻译出来的,如果是逐字翻译原文,达到形式上的绝对对等,那翻译的意义何在?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仔细研究原语和译语在句法结构、语言习惯用于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异同。
  二、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在翻译实践中的比较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对翻译的接受语所达的目的性不一致。功能对等是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见所讯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而形式对等,则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及内容,形式对等更关注接收语中的讯息与源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保持一致,在结构上与原文更为一致,利用这种方法翻译对准确性及正确性影响很大。中外语言学中语法结构不总是存在形式对应的,如果采用形式对等理论翻译,译文读者有时会很难理解原文想表达的实际语义,甚至造成误解。
  试比较:It is a position which if we endorse ,it will really mean endorsing the rule of the jungle , that is a world without law.译文一:如果我们认可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这赞同丛林法则,也就是无法无天的世界;译文二:如果我们赞同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着认可弱肉强食的原则,也就是一个没有法制的世界。原文中“the rule of the jungle”如果采用形式对等的方式就是丛林法则,编者认为如果让译文读者更深刻明白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深度用弱肉强食更加贴切,原文中“a world without law”翻译为一个没有法制的世界更加贴切,译文一中的无法无天的世界实在是夸大了作者的本意。
  由此看来,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堅持使用同一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及目标读者灵活运用最适合的翻译理论,使译文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与原文读者收到的信息是最接近的。
  三、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例:It's the Atlanta at home by 25 despite a double double from Andrew Bogut. 虽然安德鲁博古特得到了两次运球,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老鹰以25分的优势拿下比赛。double double 在体育用语中可以译为两次运球;例句2:We have finished 18 times double double survey .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18次偶极偶极测线。本句中的double double则译为勘探用语中的偶极偶极,关于偶极的词汇,在物化探用语中我们可以找到dipole一词,但是不经常被采用。另外以Agree with举例,He agree with me .他同意我的想法。The climate here can agree with me .我适应这里的天气。同样是一个短语,一词多义会对译者带来很多困惑,有时不知道如何确定真实的语义。
  奈达认为“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奈达认为,在人类的经验与表达方式中,都存在着 “共核”。例句:The United State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 我们通过音译或者意译都是无法直接找到目标语所能对应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神秘之处。
  我们举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句字:
  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We improved measures for separating rural land ownership rights, contract rights, and and
  management rights, and established a mechanism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原文中的“三权”如果直接翻译为Three rights,那么译文读者很难理解源语的意图,到底是哪三种办法。译文对源语进行了延展,使得译文读者更有效的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