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基于高阶思维提高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2017年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的读后续写题型的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分析、评价和创造等,从多个视角剖析并思考如何基于高阶思维提高读后续写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语言材料、评价作者观点、创造合理结局、升华文章主题四种方式,培养学生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将能力转化为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阶思维;布鲁姆;读后续写
  【作者简介】杨思佳,吴江盛泽中学。
  一、前言
  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高考英语考试启用了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语言材料后,根据材料内容、提供的段落开头句和下划线词语,续写一篇内容完整、逻辑通顺的文章。现阶段学生对这一新题型还很陌生,经常出现续写内容与语言材料没有逻辑关系或与段落开头句不连贯的现象。同时,文章没能体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高阶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001年,布鲁姆的学生安德烈等对此进行了修正和升级,形成了改良版本的认知思维能力模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张凌敏,2018)。其中前三个层次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层次属于高阶思维,着重挖掘事物的深层原理。笔者拟根据浙江省2017年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的读后续写题型,在课堂教学实例中研究基于高阶思维提高读后续写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1. 分析语言材料,理清内在逻辑。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对语言材料的粗浅理解,而是通过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对比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与续写之间的联系。
  在动笔之前,笔者着重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该题的语言材料,目的在于:一是发现更多材料细节,理清材料信息之间的关联;二是挖掘作者意图和埋下的伏笔,同时欣赏材料的语言之美。
  师: What did the author’s son find?
  生: A knotted handkerchief with an old dark brown coin inside.
  师: (展示硬币包裹在手帕里的图片)Would the author allow her son to play with the coin and why?
  生: No, because it was carefully wrapped.
  如果笔者在分析材料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对材料有浅层次的理解,就无法挖掘作者珍视这枚硬币的细节。笔者启发学生找到文章中的第一个冲突,即作者和儿子之间对于硬币不同态度的冲突,并找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儿子之间互动的伏笔,帮助学生在续写结尾的同时能够呼应开头。
  题目的语言材料并未直接点出作者是如何得到硬币的,只为续写第一段提供了段落开头句“She reached into the pocket of her dress”。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对方向,梳理文章脉络,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启发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线索。
  师: What did the beggar take out of her pocket?
  生: A coin.
  师: Who wrapped the coin and why?
  生1: The author, because the coin was important to her.
  生2: The beggar, because it was her only coin.
  分析这一段落开头句首先要确保学生理顺材料逻辑,并且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使續写内容完整、意义连贯。读后续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学生从材料里挖掘文章的脉络和伏笔,保证续写内容切合主题、逻辑严密,紧密结合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2. 评价作者观点,激起思维碰撞。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从理解到应用、分析、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化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要以思辨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积极讨论材料内容,评价作者观点,鼓励学生就有争议的话题表达个人的观点。
  师: What do you think when the author shouted at the woman?
  生1: She shouldn’t have shouted at the woman.
  生2: She looked down on the beggar.
  师: What would she do afterwards?
  生1: She would apologize to the beggar.
  生2: She would be grateful to the woman.
  阅读语言材料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获取和综合材料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辨性、启发性、开放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材料,评价作者观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3. 创造合理结局,融入细节描写。创造是高阶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读后续写从输入向输出的转变。文章单调枯燥是学生新接触这一题型的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缺少人物情绪、语言和动作的描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心理,帮助他们深层次地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