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句子的翻译与知识点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和记录笔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更加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中心,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完成的内容或教授时的认真,而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所收获或有一定的发展。并且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成功与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一堂阅读课时应该设计有效的阅读任务,注重阅读任务和方法的布置策略,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任务的设计应用难度适宜容量适中而内容又不乏挑战性,才有利于有效教学的达成。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材施教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步骤如下: 1.读前。阅读前要明确任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主题有所了解。对阅读内容也进行预测,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将要学习的阅读内容。例如:人教版《Go for it 》 Unit 7 的阅读材料是关于熊猫的一篇文章,在读前让学生猜测哪种动物只能拍黑白照片从而自然的引出熊猫。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熊猫的图片和视频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熊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热身兴趣盎然,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从而很快的将学生带入情景,顺利进行阅读教学。 2.读中。在读中环节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设计多种阅读任务,使学生有机会全面综合地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 (1)速读。即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关信息了解大意,这种阅读的目的在于找到关键信息而非读懂,在于训练学生快速捕获信息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人教版《Go for it 》 Unit 7 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找到文中数字10、12、300、2000代表的意义。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 (2)细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应有层次性,逐步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注重学生理解细节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读后。读后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之后用批判性的眼光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信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任务型教学法 首先教师应根据要学的具体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难度适中,并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多样性切合实际的的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及小组活动等方式,实现学习任务的目标,体验学习和收获的乐趣。 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不再被动的被灌输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而且学习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当然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我们应该注意分析学情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应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注重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数量、广度和深度。多采用小组活动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形成一个网络。甚至阅读形式的设计各环节后的评价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真正的让学生在互动阅读中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Mind map使任务设计更加直观化和逻辑化 思维导图( Mind map)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搏赞( Tong Buzan)提出的,学生可用思维导图去构建简单易懂的知识框架。使得抽象的思维形象直观。也可以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更加深刻的理解阅读材料。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也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对文章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结束语:在初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指导。注意阅读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配合形象直观的阅读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龚亚天.任务弄课堂教学设计[N].英语报.初中教师版.2004-2005.6.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12)13-15. [3]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