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浅谈如何提高中考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去适应即将到来的中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首先要目标明确,其次教会学生必要的应试技巧,再次复习的内容要有所突破,最后复习的形式要有所突破。 
  【关键词】弊端 技巧与规范 内容 形式 
  中考英语复习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从而抑制了中考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 
  1.侧重知识复习忽视考纲及中考说明的研究。在复习教学中,只有教师确立了正确的复习教学理念,才能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工作。可是,教师草率行事,盲目复习,甚至超负荷讲练。其实中考英语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英语语感的培养,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而不是只为应付考试、只为考高分,这与中考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 
  2.重视课外习题忽视课本复习。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课内知识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重视课本,并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编制知识网络,尽快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而有些教师却被中考只考课外的表象所迷惑,把复习重点放在课本以外的名目繁多的资料上,比如练习册、考试卷、模拟题等等。大搞特搞“题海战”。长此以往,学生苦不堪言,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训练结果忽视评价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中考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考查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全面,从中考命题发展情况看,经历了注重知识考查到注重能力考查,再到英语素养考查的过程。因此指导复习时不仅重视信息反馈、方法调整和评价过程,而且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开拓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英语素养的目的。可是有的教师在复习训练中只关注训练结果,往往忽视看解题的评价过程。这样,不利于复习内容的巩固梳理和强化,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 
  4.重视阅读训练忽视作文训练。中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特别是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可是,在复习中多数教师采取与平时教学一样的应付方式,每周布置,学生写写;每篇都评讲,随便说说。甚至有的教师将作文训练放弃,作文复习成了部分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中考复习课的弊端还很多。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就如何使复习有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正确分析实际情况做好全盘筹划。英语在中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时间安排,还是在中考科目中赋分的比例,都对学生给予了较高的标准要求。因此英语复习过程务必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战略”部署,,恰当的“战术”运用,才能打有把握之战。 
  2.精心安排时间掌控进度合理调整。初中的英语教学进度不比高中的情况,不能占用课外时间补课,所以通常只能赶在中考前三个月左右结束学科常规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比较,实践证明大多采用三轮复习方式。其时间和内容安排是: 
  (1)强基础,树信心,注重全面性。时间大约用四十天左右。 
  (2)专项训练,培养能力,注重活学活用。时间大约为二十天。 
  (3)综合训练,模拟考试,正常发挥。时间大约为二十天。 
  以上三个阶段,系统复习教师重在引导点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总结的能力;专项训练阶段以题型为载体,渗透做法指导,注意选题的针对性和代表性;综合阶段采取课上课下做题想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查漏补缺。 
  3.调动非智力因素共同为学生中考复习服务。学生的中考复习,我们应该在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培训之外,在心理、环境、家庭等方面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根据经验,通常应该做到以下一些工作。 
  (1)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2)创建良好的班级复习氛围,特别是小组复习、结对帮扶、教师的个别指导等方法,会让学生觉得中考复习轻松愉快。 
  (3)采取积极心理暗示,严格实施从易到难的梯级训练方式,使学生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难,时刻有“我能行,我一定能办到”的心理冲动。 
  (4)与家长紧密配合,在身体、生活、情绪等诸方面关注和体贴学生,教师和家长成为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让学生觉得并不是孤军奋战,可以有力地去掉学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避免焦虑情绪。 
  总之,要想上好英语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从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英语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2]王建平等译.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8. 
  [3]余映潮.课内设比 反复研读[J].中学语文通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