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芮婧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了强调语言素养和思维的培养外,还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将结合新课标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指出当下文化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并以《老人与海》小说节选为素材介绍在英文小说课程实施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意识;拓展阅读课程;培养困境;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芮婧, 江苏省宜兴中学。
《课标》强调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文化意识的内涵,开发适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素材,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外,,还需开发自选素材,如小说、戏剧等,多方位、多途径、有效地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了解其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与重要地位
《课标》在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时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同时还特别强调,“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课标》中还指出,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鉴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这一目标把外语课程置于立德树人之大目标下。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狀与困境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已得到教育界同仁认同的背景下,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意识的问题。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当前英语教学在培养文化意识方面存在三大问题:
1.偏重文化知识传授,缺乏真实文化情境。高中阶段英语文化知识的习得主要依托于对教材中语篇的解读,在课堂中,教师一贯强调“夯实基础”,而“基础”的内容则主要围绕着语音、词汇、语法等静态知识。教师通常通过告知——记忆——反复操练的途径,让学生浅层掌握语言现象。有不少英语教师将阅读看作是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载体,在课堂中花大量的时间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使得阅读课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词汇课”“语法课”,导致学生难以在阅读过程中领会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也感受不到英语文化的特色。(黄聚宝,2014)
2.片面追求解题技巧,忽视深层文化内涵。目前的高中阅读教学基本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进行文本总体理解和细节把握;第二课时聚焦语言知识,包括生词、词组、句式、语法等。在讲解语篇时,教师大量使用skimming和scanning等方法进行事实细节的把握,段落大意归纳等。这种教学方法速度快、容量大,但不利于学生深层理解文本,构建情境,提升情感品质,进而不利于学生领悟文化内涵。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课美其名曰“阅读课”,其实完全没有达到通过阅读提升文化意识,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3.孤立解读单一语篇,表层引导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以教材课文、试题文章、课外热点阅读为主。其中,试卷上的阅读题文章互相之间关联性不强,且教师很少建立中心话题和知识结构,未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同类话题或同类题材的阅读语篇。笔者发现虽然讲解得语篇内容广,题材多样,但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往往选取与高考题相似的语篇进行分解,这样无疑使阅读功利化,让学生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只是为了考试而阅读。
三、开发英文小说、拓展阅读课程、培养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和深入,阅读课成为英语知识输入的主要途径,如何将阅读课与拓展课程有机结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以《老人与海》小说节选为素材开展阅读拓展课程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三点教学策略。
1.深度解读,探究深层文化内涵。 在深度解读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对语言进行片段化标注、分类来达到让学生概括和体悟文本情感的目的。例如:笔者罗列出节选中的一系列表达:feel faint, mouth was dry to speak, get confused in his head等,让学生能清晰地感受老人捕鱼时身体上的劳累,再加上一些不放弃的表达: I moved him./ I must get him alongside…/I will try it once more./ I will try it once again.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老人不言弃的精神。
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海明威写作的背景及其成长的经历去思考,为何他笔下的老人会如此的坚毅。并最终揭示老人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海明威个性的折射。由此,学生对小说本身更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小说阅读。
2.适时引领,品鉴文化魅力。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欣赏和体味地道优美的英语语言魅力,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西方文明之美,这就包括对英语语言的欣赏。(钱剑英等,2015)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好句”划线和整理,帮助学生概括海明威的语言风格。
除了对语言的品鉴,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行文结构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进行品鉴,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写作时的环境,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立场。(顾琴,2017)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2个小组讨论话题:1. Why did the old man always think aloud? What interior monologues(内心独白) can best show his great determination?; 2.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ll above, try to analyse the main idea of the novel. 这两个活动话题是渐进式的,从基于文本来深入分析小说人物性格,挖掘人物的心理变化,到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层层递进,给学生以铺垫和准备。通过品鉴,学生不仅可以开展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顾琴,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