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即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地重建,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分析了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 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这一实质性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高校改变教学理念,拓宽培养思路,查找英语专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采取积极的对策,提出新的思路,培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一种“供”与“求”的关系。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度最低;外语+其它专业、双语受到欢迎。总体上,英语+其它专业最受欢迎。”传统的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英语专业人才,学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 二、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重新认识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战略意义,英语专业不能只靠英语,要加大内容,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个要求是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改革,也是我们遵循,并作为我们开办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的基础。 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高校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因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矛盾突显。人们开始谋求人才培养新的出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五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于是,人们认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在于“复合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关键是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并非是两种专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的特殊调整与设置,更确切地说是表现为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 2.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从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更多的是需要“外语与其它学科——如经济、法律、工商管理、外交、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过去那种“外语+语言学、外语+文学”等相关或相近学科结合,即被称为‘复合型专业’。除了某些单纯的行业之外,更多的领域需要外语+专业方向的外语人才。就英语专业而言,单纯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专业人才,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难称得上市场所需要的人才。“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外向型经济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养一大批熟悉我国国情,具有很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 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掌握和运用有关WTO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行手段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维护我国正当权益。 三、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英语人才培养的标准。 (1)英语专业要以英语为基础。就英语专业而言,英语作为专业是任何其它专业不能囊括的。因此,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英语为核心。特别是在基础阶段犹为重要。在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结束之时,要求所有学生必需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督促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为了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英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要采取措施,学校要制定鼓励和奖励措施,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 (2)注重英语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非易事,因为教学课时数是有极限的,而且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时和学分的伸缩性有限。只有适当删减专业理论(纯理论)课和公共史论课程,增加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增加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在选择专业课程时,考虑到增加翻译实践课时量等。 2.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课程设置原则。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英语专业+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模块;二是,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一个问题要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这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在这方面,我们在前期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结果,在选定英语专业课程时,已经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涉及到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语言类专业纯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2)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乏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特别体现在精读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教学中应广泛采取讨论式、交际式、启发式、实践式(如模拟商业谈判翻译)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实用性和动口操作性,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习)过程中得以巩固和提高,以便使学生将来在人才市场上增加竞争力,提高就业、谋职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