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关联理论框架下对广告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效果分析

【摘要】广告中指示语的使用非常广泛,并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关联理论视角,对广告中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广告语中的语用效果,以及不同的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对广告语目的的实现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广告 关联理论 人称指示语 语用效果 
  第一章 引言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英语广告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日报》英文版作为国内比较权威的报纸,其中的英语广告承载的语言信息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自20世纪后期开始,,对于广告语言的研究呈现出增长态势。如William为分析广告作用相关的意识形态提供相关的语言模型;Barthes将广告语言划分为三种不同的信息。Cook将广告语言归纳为话语类型等等。推动了后来国内外语言学者对广告语的研究与探索。但是对于英语广告中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以及广告目的如何实现并未有详细且系统的研究。在本文中,作者致力于分析广告语言的特定领域,即研究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试图探索广告语言的运行模式,加深语用学中广告语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广告”在英语中的解释是“advertise”,是来源于拉丁文字“advertere”,意思是吸引公众注意力,并诱导公众做出某种行为。早在20世纪初,被誉为现代广告学之父的Albert Laser 将广告定义为出于某种原因而印刷出来进行出售的方式。他指出了广告的基本目的之一:广告的目的是通过一定技巧吸引消费者,促进出售。Harris 和Seldon认为,广告是一种通过一种观点传播信息,促进市场中的货物与服务出售的公告。这个观点更加具体的提出广告的含义。Keiko Tanaka 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 Advertising Languag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Advertisements in Britain and Japan 中,采用语用学的框架,对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书面的商业广告中的语言进行充分的分析,并解释了广告客户与读者之间的交际如何发生。除此之外,这位日本学者还将Sperber 和 Wilson 的关联理论应用到她的研究中。范亚刚在其著作《广告语言与信息》中提到,Tanaka 将广告中的交际重心放在说话人(广告客户)的思想与听话人(读者)的意图,这本身就比Geis的研究前进了一步。陈新仁同样是从语用学角度对广告语中的不同类型的预设及功能进行阐述,并对广告语中不同的预设所发生的频率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状态预设”发生频率最高,反映出广告客户的知识和对读者心理的巧妙处理。陈新仁在其著作中对广告语的研究更加具体,更加深层次的分析。杨永和,周冬华和鲁娅辉更是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对广告语的研究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语用前提、指示语等微观语用学视角以及跨文化、广告语用的社会预用制约等宏观语用学视角。Cook在其著作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 中探讨了广告在话语层面如何达到其说服的目的,研究的角度是从广告语言和交际发生的语境两方面。他认为,广告语言是一种话语类型,尽管话语分析的侧重点是语言本身,但是其他方面也是应该必不可少的。黄国文从语篇模式和会话结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所探讨的问题是从宏观方面看有“叙事”,从微观方面看则有“问题—解决办法”的语篇模式、会话含义和证言式话语。最终探讨广告语篇怎样转换语码和为什么要转换语码。这种分析模式使广告语言成为一种语篇,以广告语言的实现与广告语言目的实现两个角度考虑的一种交际。Widdownson也认为,话语分析是对“句子用于交际以完成社会行为的研究”,强调话语的交际功能。这与Cook所分析的广告语言的语篇研究方向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西方学者Goldman, Myers,以及Rush也都分别致力于对广告语言与交际的研究。黄国文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对于广告语言的分析有一个“选择就是意义”原则,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讲,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是一条可以广泛应用的原则。形式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他通过实例分析,对人称代词的使用,语篇结构,动词的时态、衔接以及形式和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观点为本文对广告语言进行针对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三章 关联理论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为话语交际提供了一种诠释方法。1986年,Sperber &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并对关联这一概念给与较系统的解释并且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发展系统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提到,说话人不能将假设直接性的传给听话人,说话人或其他类型的交际者所能做的是提供一种刺激信号,希望听话人或其他接收者的认知环境在感知这一刺激信号时发生改变,并产生一些认知过程,即显映事实,显现并影响个体的认知环境。交际可以分为有意交际和无意交际。根据我们的理解,所谓有意交际指的其实是意向性交际,即说话人为了达到一定意向或目的而介入的交际活动。说话人通过语言(包括非语言)显映其意图并激起听者作出回应。听者之后对说话人的语言进行诠释,通过演绎推论得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Sperber & Wilson将语境定义为一种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集,这些假设集影响了听话人对话语的解读。语境不仅仅局限于与现实物理环境或先前话语有关的信息,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人生体验、一般文化假设、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认识等等,都可能对话与解读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语境不仅包含所有的已知事实,而且也包括在物理环境中能够预知的所有事实。基于交际的共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努力产生更大的语境效果和付出更少的努力。 
  第四章 关联理论角度看人称指示语使用 
  语言交际策略有两个核心概念:关联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必须抓住这个核心。因此,广告中呈现的内容作为一种语言交际也是最注重关联与语境这个核心,在交际过程中实施相关联的语用策略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着重对中国日报英文版中的广告语进行分析,以其中人称指示语为参考对象,探究相关指示语的语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