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论日语语法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对目标语习得产生干扰的情况称为负迁移。本文分别从日语人称代名词的省略、被动表达、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的可能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简单地谈谈日语语法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负迁移 日语教学 人称代名词 被动表达 有对自动词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甚至学习策略等方方面面,都受到母语习惯的制约。如果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一些共性,那么母语就能促进目标语的习得,这就是正迁移。比如 “法律”、“文化”这些日语单词的写法与中文相同,学生习得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与此相对,母语对目标语习得产生干扰的情况,我们便称之为负迁移。比如学习者经常犯的语法错误“おいしいのケーキ一”就属于典型的负迁移。一般提及母语迁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负迁移。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规避负迁移,这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日语语法教学中的负迁移 
  1.人称代名词。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却不高。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最容易发生负迁移的知识点。比如说“我”一词在日语中就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わし”、“こちら”等十几种说法,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他们的身份、立场等等。而中文中的人称代名词虽然种类少,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因此,在学习日语人称代名词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便是它的过剩使用。 
  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例,从第一课起就谈到了人称代名词的省略问题。 
  (1)吉田さんですか。你是吉田先生吗? 
  いいえ、違います。森です。不,不是的。我是森。 
  由于中文的影响太根深蒂固,学生还是经常无意识地使用 “わたし”、“あなた”等词。笔者发现,英语圈国家的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日语的人称代名词除了经常省略,还有隐含于句式中这一特征。以下这几种情况就特别需要注意:①授受动词。比如让学生翻译“小李给我了一本书”。虽然学生绝大多数都能选择正确的授受动词,但是许多人却译成了“李さんはわたしに本をくれました”。其实这句话并不需要“わたし”。②愿望句。比如“你过生日的时候想要什么礼物?”,学生无意识地就会对照中文译成“あなたは誕生日に何が欲しいですか”。加上“あなた”虽然语法上并不错,但总归是不太地道的表达。③感情形容词。例如“嬉しいの?”、“なんか寂しい”同样也不需要说成“あなたは嬉しいの?”、“わたしはなんか寂しい”。④敬语。“駅まで車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我开车把您送到车站吧)”是一句谦语,从这点就能清楚得知主语和宾语分别是谁。如果这句话说成“わたしがあなたを駅まで車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不仅累赘,而且显得失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是一个注重集团意识的国家,集团能给日本人安全感,他们往往不会过分地自我主张,任何事情都要把“和”摆在首位。这样的集团意识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抹杀了个性。人称代名词的省略现象反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如果第一人称使用频繁,就显得过于彰显自我;如果第二人称使用频繁,则给人故意和对方划分界限的感觉。相较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国人注重的是“血缘”,即“家族本位”,自我意识较浓。因此,在授课时除了告诉学生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经常省略这个语法现象之外,也需要讲解这些潜在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语言的负迁移。 
  2.日语中的被动表达 
  2.1母语负迁移对被动句翻译的影响 
  (2)オリンピックは4年に一度行われる。奥运会四年一次被举行。(误译) 
  (3)この雑誌は毎週金曜日に発売される。这本杂志每周三被发行。(误译) 
  (2)(3)两个例子在日语中一般采用被动句来表达。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两个例句有两个特点:①它们的主语都是“奥运会”、“杂志”这样的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物品;②它们的施动者都并非是特定的某个人,即施动者不是叙述的重点,日语中也并未出现“~に”这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通常都是不使用被动句的。然而,由于受母语影响太深,一提起被动句,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刻就会冒出一个“被”字,所以许多日语初学者在把这两句话译成中文时,就算意识到了自己的译文是极不自然的,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加上“被”字。 
  2.2间接被动句。日语中有一种被动句叫做“间接被动句”,即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地受到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影响,也被称为“受害被动句”。例如: 
  (4)テストの時に、先生が近くに来られて嫌だった。考试的时候,老师走到我旁边真讨厌。 
  (5)彼は父に死なれた。他死了父亲。 
  (6)電車の中で隣の人にタバコを吸われて、気分が悪くなった。乘电车时,旁边有人吸烟,让我很不舒服。 
  (4)(5)为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而(6)为他动词构成间接被动句。这三个例句中,动作都没有直接作用于主语,而主语却因为其影响而感到困扰、痛苦。间接被动句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原因有二:①由于母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初学日语被动句时,更加注重的是客观事实,而很少把焦点放到被害者的心情上;②在中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间接被动句,所以是无法译成对应的“被”字句的。笔者的学生当中甚至有人将(5)译成了“他被父亲整死了”。综合以上原因,学习者通常会回避使用间接被动句。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化石化”现象。 
  (7)森さんは泥棒に財布を盗まれてしまった。森先生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7)也属于间接被动句,和之前例句的不同点在于,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物)的所有者。中国学习者很容易把这句话误说成“森さんの財布は泥棒に盗まれてしまった”。误译的原因也和前面论述过的一样:在中国人眼中,被偷的东西是钱包,而被动句就是客观陈述这个事实。而作为日本人来看,受害被动句反映的是受害者的主观感受,需要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钱包、手机、手、脚等都是受害者的所有物或者一部分,它们离开了受害者就失去了意义。教师不能只是机械的讲解语法现象,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