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识解机制下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美学研究

【摘要】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识解机制能有效地解释许多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本文将识解机制引入到翻译美学的理论研究中,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有效地拓展了中国古诗英译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识解 中国 古诗 翻译 
  一、引言 
  中国古诗中蕴含着独特的音美、字美、诗行美、诗人的情志美、意境美及象征美,是中华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译者应该透过美学的角度去发掘中国古诗之美,用美学的再现手段去再现中国古诗之美。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很不利于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去进行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美学研究。近年新兴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学是一门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认为翻译从本质上即为在译语中识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图。因此,作者认为,将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出的用于解释语言表达主观性的“识解机制”运用于翻译美学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解决翻译理论缺乏方法论的问题,更好地再现中国古诗原句的美学效应。 
  二、识解机制与翻译美学 
  认知语法的著名学者Langacker(1987,1991)在其认知语法框架的著作中提到,,识解是人类认知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识解机制的研究,语言学者们能够对人们在相同的场景下产生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人类言语的主观性以及对翻译中译者的认知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而识解机制对于翻译美学的理论指导主要体现于审美活动和审美再现。 
  1.识解机制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人们想要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字表现形式—语言表达式的结构或者意义的时候,往往需要使用其他的单个或者多个言语的表达式的意义或者结构作为基础,这即为背景的概念。对于译者来说,翻译原文的靶域以及言语理解对于译者有效地翻译有着重大的价值。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源域实为分析靶域的背景,而语境则充当着语言理解的重要桥梁。译者通过移情入原作,对原作的语言理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 
  当人们想要对事物进行描述时,一般会涉及到描述着与被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个就是视角。识解机制中的视角的选择能有效解决诗歌翻译中由于历史背景的久远,造成读者对古诗中主语宾语及时态等内容理解的偏差,从而影响读者的正确理解的问题。 
  2.识解机制对审美再现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行语言表达时,人们拥有辨识注意力方向以及焦点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实为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在言语的表达中,人类为了正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满足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得到恰当理解的要求,往往通过对相同场景中不同对象进行突显的方法,最终获取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表达的方法。这与翻译美学中的象似原则不谋而合,且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在翻译中,利用突显来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结合象似原则,用更符合读者理解方式和文化背景的译文,对原文进行艺术模仿,更有利于对原作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三、识解机制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 
  1.翻译美学关照下背景和视角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翻译美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和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对于译者来说,译文充分体现着作者内心的想法。译者和作者关注的主要内容都是文本。透过与作者在文本层面上的对话,译者能够更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并进行再创造。因此,通过识解机制中语境的运用以及视角的选择,能有效地让译者移情入原作,透过正确的视角,有效地理解具有千百年历史的中国古诗,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下面以贺之长的《咏柳》及其英译版本为例来阐释识解机制对译者审美活动的影响。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Jade-1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1ike a beauty's figure; Its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Who on earth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 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seem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 
  一By Lin Kezhang 
  译语语境对源语文本的认知语境的认同性是指源语文化意象及其表达都能在译语语境得到认同,即在功能上与源文化相关的语境特征能建立在译语语境中,为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所接受。这种映射认同性生成的理据是文化间的共性、趋同性和兼容性。一种来自异域的文化意象只要透过译者的译文深入进译语的语境并为其读者所接受,这种文化意象便成为了一种共享的文化符号。 
  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语境的趋同度越大,翻译越能顺利进行;反之,如果三者之间认知语境趋同度很小,翻译则会受到影响。因此,译者通过对语境以及视角的正确选择,可以将源语文化移植在译语文本中,从而保全原文化的意象功能。在文化问的共性、趋同性和兼容性的映射下,译语读者便可依靠其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心理图式,对空缺的意义进行补缺,解读移入的文化意象,做出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假设,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效果。 
  2.翻译美学关照下突显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突显”是指在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就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突显原理的基础是因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视角或注意力的不同,而在认知辖域中选择不同的部分作为突显对象。因此,视角、注意力和辖域是体现突显的重要参数。突显不同,语义联想不同,省略可以使人根据自身文化背景突显出不同的事物,对诗歌有不同的理解。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和背景是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其中背景常被看作参考点为其突显对象提供视角平台、位置和方向,起到突显图形的作用。而这样的背景往往处于隐伏或省略状态,需要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来理解。诗歌的重要特征是用词凝练,含意深远,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会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激活点,而这些点足以触动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系统,从而在头脑中将这些概念形象化、理化,使得这些激活点得以突显,突显部分可以看作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