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养教育对策初探

作者:王英
  【摘要】高职生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最可塑的时期。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是问题青年,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长期缺少家庭关爱,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因素是造成他们内心世界不稳定,易出现焦虑情绪,缺乏自律等不良现状的主要因素。習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人文道德素养渗透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结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及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巧妙地在英语课堂中对高职生进行人文道德素养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王英,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不能只限于传授专业技能,更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角度来发力,达到教书育人、回馈社会之最终目的。从目前的高职生课程设置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靠传统的“两课”来对学生展开以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为主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是不够和欠缺的。与此同时,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偏向于单向教授专业技能为主,存在普遍着不重视人文道德素养培养的不良现象。而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亦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的情况,高职英语学科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作为高职英语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向学生传授相关职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本学科的特点,努力发掘和提炼教材中的哲学人文社科素材,将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思想深处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素养,努力做到既传授专业技能,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巧妙渗透珍爱生命、环境至上等意识
  高职英语课本中,有很大关于“environment Pollution”和“Saving Our Earth”的教学内容,其大部分的内容是讲述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及动物生存环境的窘况。因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讲解,还要讲自身设定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巧妙第移植进去。老师要将“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身”、“污染环境就是损毁后代子孙的生存之本”、“人类和动物同属一个生存家园”等理念灌输进来。呼吁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众志成城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从教室卫生、宿舍内务、校园公共环境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杜绝随地吐痰,杜绝乱扔垃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倡导垃圾源头分类,注意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学校的一花一草,并请同学们行动起来,对其他同学进行监督。
  又例如,在讲解“environment pollution” 相关内容时,笔者通过带来学生调研得知,学校所在的黔南州农村生活垃圾有其独特的构成,垃圾中可腐烂、可堆肥垃圾的比例占到总量的50%左右。通过设置户分类桶,将农户产生的垃圾初分为可发酵(腐烂)和不可发酵(腐烂)垃圾两类,经村级保洁员收集后进行二次分类,将不可堆肥垃圾分离出可回收物、可填埋固体废渣、危险废物及其他垃圾。经过两次分类,可堆肥垃圾在标准发酵房经微生物好氧堆肥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筛选出的可回收物由保洁员自行售卖,固体废渣如煤渣、砖头、木块等材料就可以就地就近回填道路,而筛选的危险废物由有资质的垃圾收运企业单独收集处理,只剩下约占30%左右的少量其他垃圾如妇婴个人用品、废弃纺织品、塑胶等需要进一步作无害热解焚烧或转运填埋处理。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得出,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上的分类减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垃圾综合利用,能处理掉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70%--80%,大大减少后续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压力和成本。这样做减轻了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大大减少转运的成本,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极小,群众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易推广,长期可持续。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参与到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处理各个环节,努力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等到学生毕业后回到社会,就可以将这种理念更多的推广。
  之后,再就如下题目展开讨论:
  (a)If enterprises discharge waste water illegally, what should we do as a student?
  (b)If we wan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should we do as a student?
  (c)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rubbish?
  通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互动提问,可以让学生懂得爱护社会环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就是提高其人文关怀,人文道德素养的集中表现。
  二、积极倡导学生敬老爱幼、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
  教材中有一些关于“Good etiquettes” 的内容,主要讲解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交礼仪。我们完全就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悠久的孝道,如给他们补充讲讲“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故事。向学生倡导敬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美德。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重阳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或者节假日,去光荣院或田间地头开展志愿活动,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让学生参与到尊老爱老和精准扶贫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公益实践中有所启发。通过到敬老院和在田间地头的慰问服务,让高职学生在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裨益。
  同时,高职教材的交际语言中有很多文明用语, 如: “You first please!”、“Good evening!”、“Thank you !” 等。在讲解“Mother’s Day” 一课时,笔者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收集部分农村父母为儿女辛苦操劳的画面,配上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和《母亲》等歌曲,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方式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抚育子女的不易和辛酸。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节假的知识,懂得了感恩奋进,会自觉地进一步搞好自身学习,在内心深处产生孝敬父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