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各领域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且对异域文化有充分理解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还要对学生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文化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开拓他们的视野。本文尝试研究高中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综合方法,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综合方法 一、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只有深入把握了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该门语言。因此,站在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教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教一种文化。在教育体系中,高中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适当掌握与英语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元素。 同时,根据2014年最新披露的有关高考改革的消息,上海高考模式中,英语变为一年两考,其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由此一来,英语教学更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发挥其工具性作用,还要发挥其人文性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明显不符。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力图探索出一条加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之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比较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导致大多数高中生虽然接受了多年英语教育,掌握了部分语法规则,但只是“记住”了一定容量的英语词汇,却无法真正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去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比如,高中生在初次与人见面时,,喜好用“Nice to meet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打招呼;回应别人的致歉时,也常用“It doesn’t matter.”这样的句子。毋庸置疑,这样的交际方式显得僵化生硬,没有丝毫活力可言,这种现象主要是不了解英语交际文化所导致的。当下中学英语教材一直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不仅仅是懂点英语知识。只有将语言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基。 2013年3月,《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由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差,业务能力较低,所以无法充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我国学者王振亚通过对宣武门科技进修学院的31位学生进行文化测试,张红玲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进行文化测试的结果都表明,当下学生的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相比,差距较大,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严重脱节。这一系列调查结果都显示,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高中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综合方法 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的作用,将交际文化列为首要地位。毫无疑问,英语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usubel指出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胜一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都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正如我国学者田德新所言:“读者往往很难理解对其内容一无所知的篇章或者与他们的实际经验不相关的篇章。”所以向学生传授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十分重要。 比如在教授上海新世纪高中教材《Starting a Conversation with a Foreigner in English》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要多为学生介绍与外国人交谈时的注意事项,例如在打招呼方面,我们中国人打招呼喜欢说:“你在忙什么呢?”“你要去哪啊?” 其实说话者并不关注答案,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寒暄。但在西方人眼中,这类话题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是不友好的表现。他们打招呼往往以谈论天气开场。同时,我们中国人在与对方交谈时一般不直视对方的眼睛,但是西方人恰恰相反,一般开门见山地切入话题。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2.采用文化对比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比中英文化的差异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适当解释词汇的文化背景,还要将其与母语进行必要的比较,从而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容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比如在教学《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与《How do Different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Celebrate the New Year?》这两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文化对比教学策略和项目化教学方式。首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为他们确定相关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不同国家、不同节日庆祝方式的对比分析;美国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之间的异同;当下引入中国的外国节日有哪些等。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专家咨询、社会调研等方式完成这些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外节日和中外文化的差异。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学生多偏好过“洋节”,他们热烈推崇圣诞节、情人节,觉得这些节日浪漫温馨,而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忽而不见。这种心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实施这种中外节日对比项目研究,可以使学生看到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在完成项目之后,各组成员要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做成文本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由教师加以总结性评价,告诉学生每个国家的节日都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外来节日,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既不能全盘否定外国节日,也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广阔的思考空间,更能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3.欣赏英语电影。英语电影可以如实反映英语国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涵盖了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英语电影可以成为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良好媒介。同时,英语电影声像并茂,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英语电影为英语教学创设了一个仿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听力、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大为受益。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使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比如在教学《Oliver Wants More》这节内容时,鉴于这篇文章是节选自《雾都孤儿》这本小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为学生播放《雾都孤儿》电影,让学生在影片中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从而了解主人公的行为举止,理解他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从而深入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作品的主旨思想。在学生欣赏完影片之后,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雾都孤儿》原著小说的简写本,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体会英语文化。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阅读讨论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探讨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状态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文化知识,比无趣的讲解课文的语言点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浪潮都要求英语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21世纪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提倡参与、实践、合作、体验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同时,高中英语教育呼吁素质教育,教师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张蓓.郑文园.跨文化意识英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