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丽虹
【摘要】为改变目前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笔者尝试引进新颖的阅读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探讨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篇章结构,把握人物关系,理清作者思路,提高阅读效率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罗丽虹,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传统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花大量时间逐词逐句地进行词法、句法、语法的讲解及翻译,无视阅读思维训练。教师这种包办一切语言知识点的满堂灌形式,让学生无法自主探究阅读,体会阅读的兴趣,无法与同学互动交流,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索然无味,甚至感到厌烦。为改变这种机械枯燥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进到阅读教学中,旨在通过生动的思维导图给学生直观形象化地展示文本材料,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文本,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70年代根据大脑发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性、发散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作为主干,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条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整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由于思维导图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所以它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
二、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八大思维导图类型。现今在英语课堂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教育学博士David N.Hyerle在1988年开发的八大思维导图。它们分别对应以下八种思维过程:圆圈图(Circle Map)用于定义一个概念(For Defining),适用于头脑风暴;气泡图(Bubble Map)用于描绘事物的特征(For Describing);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用于对比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For Comparing);树状图(Tree Map)像一棵大树,用于分类(For Classifying),寻找事物间的共性与特性;流程图(Flow Map)用于描述事情的发展顺序和内在逻辑关系(For Sequencing);多重流程图(Multi-Flow Map)也称因果关系图(For Causes and Effects),探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括号图(Brace Map)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For Analyzing Whole Objects and Parts);桥状图(Bridge Map)用来描述多种事物间的类比关系(For Seeing Analogies)。具体如图1所示。
2.具体实施策略。首先,幫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的八大类型
(如图1)、理解八大思维导图对应的逻辑关系;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涵,选出中心词,找出相关细节,体会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确定构画哪种类型的思维导图;最后,,借助思维导图,抓住主线,一层层抽丝剥茧,分析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3.具体案例。下面以中职英语教材(必修)上册“Unit 7 Reading Sense of Direction”为例,讨论运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1)读前环节(Pre-reading)。引导学生观察标题,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学生对文章主题越熟悉,阅读理解的难度就越小。
笔者运用圆圈图作头脑风暴。在白板上画出图2,并与学生展开对话,然后在对话的过程中绘制出图3。师生对话如下(加下划线的词汇表示与中心词相关联的词汇):
T: If you go sightseeing in a new place, can you return to your hotel?
S1: I can know my way to my hotel.
S2: I can find my way to my hotel.
T: You both have a good sense of direction.
S3: Maybe I would get lost.
S4: Maybe I would lose my way to my hotel.
T: Maybe you both have a poor sense of direction.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get lost?
S5: I would ask a stranger the way.
S6: I would ask the policeman for help.
S7: I would open my Gaode map. It would tell me the way.
T: Excellent! Do you think our character, Mr. Hopkins, has a good sense of direction or a poor sense of direction?Let’s read it together.
根据图3,学生大脑中和主题(sense of direction)相关的语言知识被激活,并开始对文章中的主人公Mr. Hopkins产生好奇,到底他是方向感良好的人还是方向感很差的人、他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笔者选择圆圈图作为示范,指导学生如何用此图来激发不同的想法或灵感。读前环节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文章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内容图式,调动了语言图式,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求知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