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基于关联理论的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初探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班级规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志于改变教学僵局,提升教学效果的各位前辈和老师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本文以前辈们的研究经验为指导,探索基于关联理论的多模态教学方式,尝试这一教学方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 多模态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关联理论被认为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语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关联理论在广泛的交际活动中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而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同时大学英语课堂作为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重视听、说、读、写、译多符号模态并用,因此本文尝试从关联视角结合多模态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和阐释。 
  一、理论研究综述 
  1.关联理论。1986年,法国认知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在其合写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交际是人类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能否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①简单地说,认知环境就是交际双方共处的世界,相互显映就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一事实或共同的话题都明了。交际者对共处的认知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当然,认知环境的因素众多,认知环境里的客观因素一般是可以被交际双方所感知的,但是,他们对交际环境的认知不一定一样,因为认知环境的信息对交际双方显映的程度不一定一样;交际双方对现象的感知也有先后之别,而并非同时感知到所有的现象。② 
  2.多模态理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了五种不同的感知通道即靠眼睛获得的视觉通道、靠耳朵获得的听觉通道、靠皮肤获得的触觉通道、靠鼻子获得的嗅觉通道和靠舌头获得的味觉通道,这五种感知渠道导致了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分别是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单模态话语就是指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相对于此,多模态话语就是指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话语进行交际。即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语言含义,比如伴随着语言的特征:声调、语调、语速等;身体特征: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非身体特征:实验室、网络、周围的环境因素、设备等。换言之,结合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进行交际,进而加强交流的有效性。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国内学者张德禄在其《多模态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一文中提出其框架主要有四个层面构成: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是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没有这个层面,情境语境就没有了解释的能力。语境层面主要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意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谋篇意义。形式层面是实现意义的不同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视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视觉语法系统,听觉型的表意形体和听觉语法系统,触觉性的表意形体和触觉语法系统等及各个模态语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互补性和非互补性。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类,非语言的包括工具性的如实验室、PPT、网络平台、投影、音响设备等。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产生懈怠心理,意识不到英语在学业和就业中的重要性,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有些学生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英语时不敢张嘴读,平时学习只看不读,久而久之,英语对他们来说成为哑巴英语,看懂的不会读,在听力中出现听不懂的现象。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底子薄,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一谈到英语就感到恐惧,总认为自己基础差学不好英语,这种自信心的匮乏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另外,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难以展开互动式教学,普遍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原本在课本上的内容搬上了PPT而已,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单方面地对知识进行接受,没有机会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建构和诠释,更没有机会输出所学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依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使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语言基于生活,语言教学更离不开真实的语境训练和反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探索 
  1.教学方式多样化。多模态教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含了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在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中,不仅存在着教学主体之间的多模态互动,教学主客体之间也会产生多模态互动,学生与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师与网络环境的互动等,这种互动表现在它们之间进行交流,能给予评价、反馈,能共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多模态教学的主张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基本理念为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等),并将其合理运用在语言环境中,这些运用对于学生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情境环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学习者体验真实的目标语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输出运用词汇的能力。另外随着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基于软件的教学平台是应用频率较多的平台,国内外主要是以MOODLE、SAKAI为代表,将开源软件引入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这一点对于实现多模态的互动教学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