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以朴实的教育观坚持走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之路,坚持以“真正的生命在课堂”的教育情怀默默成长,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者的良知和科学精神勇于尝试,大胆革新,进行着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收获着破茧的挣扎和成功。我们不断根据教育的最终目标逐级递推,反问成因,时刻设问,锁定行动方向,指引解决策略。 一、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最需要的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中学已近十年,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同,但从评课时的侃侃而谈到授课时的行为落后,“是不是要改变”之心在最广大的普通教师内心挣扎,使得改革步履维艰。 十四中的生源特征为学生个人学习、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缺乏主动合作探究能力,课下自主学习习惯欠缺。如何弥补这些“先天”的弱势,冷静分析只有提升课堂效率,创建理想课堂,把学生能力的塑造寄托于课堂,才能完成逆市飘红。于是在2011年初我校大胆提出符合我校学情和教情的“3+1”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扎根于常态课,踏实走改进常态课堂的“草根模式”,一点一滴地去实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诉求。 在“3+1”的课堂上,不仅从时间上划分了教师“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设计中充分尊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文化。 二、什么样的教学流程最适合“3+1”课堂 课改初期,各备课组认真分析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学科特性,认为不可以统一的学生自主活动形式设计每门学科、每种课型,过分的结构化削弱了课堂的连续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于是在九大学科,按照“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考评课”等课型分别设计和制定了“3+1”课堂基本课型。在大量的常态课实践基础上,我们梳理课改得失,提炼精华,最终形成了“‘3+1’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流程”——首先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源于三种基本教学规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我们活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和它在整堂课中结构的位置,甚至于整块时间的长度,合理架构理想课堂。 当然提炼出教学模式绝不是为了框住教师,而是为了引导教师“入格”——建立一种教学基本范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出格”——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2013年我校的地理教研组和化学教研组分别承担了国家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了成果。 成绩又一次告诉我们,教师,是教育成功的第一要素。 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可以在教师的理念和行动间架起有效桥梁 在一段时间的课改探索后,我们发现,相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执教,课堂教学效益大相径庭,一些“伪自主”的教师行为使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时需要架起一座桥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座桥梁就是科学的课堂评价。我们组织各科备课组长和有经验的教师充分讨论、认真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终于形成各科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评价标准。 运用这个评价标准,可以有效引导教师从总体上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作出判断,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估鉴定,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教学内容与策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它涵盖了课堂进行教学的关键因素,体现了“3+1”课堂的价值追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指导作用。 四、什么样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与合作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自主能力和合作意识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自学能力,在交流互助中筛选共性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我们不仅依托于课堂,在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时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作为每一节课的目标,我们还积极拓宽能力培养的途径,延伸到课堂之外。 我们充分利用德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学生喜爱、乐于参与的形式训练小组,增强小组的自主合作能力。如,在高一年级进行的“小组show time风采大赛”、高二年级进行的学习小组研究性课题学习、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进行的“小组—小组”话题讨论命题收纳等等,使合作意识和自主观念渗透在各个德育环节,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改革的价值有时是超乎想象,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相信依靠学校、教师发自内心的组织变革,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姜绍强.现代学校文化新内涵[J].基础教育参考,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