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重点,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未来的发展起到正面作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学生也越来越个性,给班级德育管理带来了难题。班级德育管理一直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重点,班主任如何管理使德育更有成效,是现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管理是一门艺术,基于此,提出德育的艺术管理手法,希望能在具体实行中发挥作用,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 关键词:班级德育管理;艺术创新;策略 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那么班级就是育人的摇篮,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在班级完成。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德育管理是重点,正确的德育指导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正面的思想情绪、处世态度,反之,则有可能养成一些不良习惯,阻碍以后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都束手无策,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德育管理进行适当的艺术创新,也会取得不错的管理效果。 一、当前德育管理的弊端 (一)强制管理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就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对班主任的每个指令都言听计从。这样的班集体从外在表象看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符合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整体要求。但是我们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发现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任何事情都按照班主任的指示去执行,变成了教育模式下的提线木偶。同时,在平时繁忙的学习中,学生时刻处于警戒状态,这严重不利于学生正常心理的养成。强制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中最常见的管理手法,也是传统教育弊端的真实写照。 (二)柔和管理 与强制管理相对应的,班主任也会采取相对柔和的德育管理 手法,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的管理手法,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履行学校德育管理的要求,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下,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也相对融洽。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部分去衡量整体的效果,这种德育管理模式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初实行的时候,效果还算理想,但时间一长,班主任的“放手”行为便会使学生对自身逐渐“放任”,在班主任管理放松之后,无法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德育管理制度,导致学校德育管理的成效极差。 (三)折中管理 德育的折中管理就是将严格的管理和适当的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强制管理中有情感教育,柔和管理中又不乏细微的严格对待,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严格要求学生的德育规范,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德育管理中,能真正掌握好尺度实行折衷管理的教师只在少数。 二、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创新的策略 传统的德育管理理念中,班主任时刻将与管理相关的内容放在嘴边,对学生进行灌输指导,这样的方式极容易使学生厌烦,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做出违反德育管理的事情。当下是创新型社会,所以班主任有必要进行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适度的“偷懒”达到管理目的。 (一)“偷懒”从控制开始 1.控制情绪 在学校德育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场景:班主任已经在上课铃响之后来到了讲台前,但是下面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班主任身上,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班主任都会愤怒地喊道:“安静一下,上课了!”但这样只能让前排的学生安静下来,对于后面的学生没有太大影响,他们依然没有投入到课程之中。这就使班主任更加愤怒,导致情绪变得恶化。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达不到教育效果,班主任的自身也受到了伤害。班主任一般认为对待学生就要严厉,而表达严厉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声喊,其实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适用。所以,在班级德育中,常常出现班主任在讲台上面喊到嗓子哑,底下的学生还是乱成一锅粥。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如果此时班主任突然不出声,学生就会慢慢静下来,思考老师的行为意义,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接下来会说什么、做什么,这样,其他再有趣的事情也无法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了。在平时的班级教育中,班主任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不要大喊大叫,通过小声说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主任在讲台上小声说话,后面吵闹的学生就会因为好奇心而想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这时再进行课程的讲解,效果要比大喊大叫下的课程教育成果好得多。 2.控制手脚 班主任是在所有教师中较为辛苦的一个群体,因为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没有自理意识,班主任除了负责学生的课程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班级卫生等细节部分。要知道学生的造垃圾能力是极其强大的,班主任要不停地清洁整理,所以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造成身心的疲惫。 在这方面的管理中,班主任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里的放手不是放任,而是有序地对学生进行分配以及岗位的设定。岗位设定的时候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事项的安排,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发生。对每一个人都分配负责的事项,在班主任下达了相应的任务命令时,就会有学生自动执行,这样可以使班级德育管理更有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 (二)“偷懒”要适度 1.适度的电话联系 在学校学习中,学生最怕的也许就是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了,犯错、上课精神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好、下课玩耍等事情都是班主任打电话的理由。特别是在面对极其不听话的学生时,老师就会向家长抱怨孩子如何顽劣、难以调教,但是班主任似乎没有察觉到在自己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的同时,也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对其进行培育,但是老师的反复投诉,使得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互相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好事,但是如果电话的内容以批评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行为为主的话,就失去了交谈的意义,同时给学生以及家长都造成了影响。所以,班主任要适度地与家长电话联系,不要太过频,以免引起反效果,另外时间的掌握也很重要,这个就要班主任自己掌握了。 2.适度地给予学生权利 在班级德育教育管理中,班主任会把相关工作交给学习好的 学生去管理。这也是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多年来在我国的各阶段教学中一直沿用。但是我们发现,负责这些工作的好学生在班级里往往是不被大家喜欢的,久而久之,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恶化,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都起了反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将权利分配给学习成绩稍差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使权利的分配不只是集中在那一小部分,将权力适当下放,利于整体德育管理的把握。 管理是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德育管理需要用创新的手法达到管理效果。班主任要科学、客观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惠芳.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9). [2]林雪丹.创新班级管理,打造班级的特色和品牌[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 [3]邹帅武.如何搞好班级德育管理[J].考试周刊,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