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摘要】当前,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然而,在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过程中,对作品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翻译过程中灵活把握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领会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作者以文化差异为背景,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剖析,借助有效的翻译策略推进差异性文化的通约,揭示英美文学作品的本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翻译策略 
  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形式特色各异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使广大读者能够借助于不同的文学作品来领会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在不同语言创造出的文学作品中,有效的翻译是打通作品客观存在的文化壁垒的关键手段,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呈现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色,就需要在进行翻译时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才是领略文学作品真谛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于英美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以此为背景来深刻剖析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的客观存在 
  在世界的板块格局上,英国、美国、中国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大洲,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也就决定了三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必然有不易突破的自在的要素,也正是这些自在要素的客观存在,使得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必然而不是偶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历史积淀,三个国家居民在生活观、认识论、世界观上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文化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得到现实的体现,因此,剖析三个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是做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首先,英、美、中三国在生活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如前文所述,英、美、中三国处于世界的不同板块,由于在各自的板块上长期居住,并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衍生成为各自内在的区域文化,作为文化差异外延的表现出来。比如,从饮食文化来看,中国人主要以颗粒状的饭食作为主食,五谷丰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打,而五谷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稻米,这就决定了“rice”的中国文化表现。在英美两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饭食类的食物则被面食类的食物所取代,形式各异的汉堡、面包等主食占据主流,这就属于典型的生活饮食观上的差异,在文化层面明显的表现出来。 
  其次,英、美、中三国在认识论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人对于外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说,认识论的差异则更为突出,从认识论的层面来看,中国主要从集体利益出发,去分析在集体中不同个体存在的差异性特点,最终落脚点仍然是集体利益为重;而英美两国主要立足于部分,对每个部分都进行精细化的分析,集体更多的是作为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点认识文化差异表现的也比较突出。比如,在中国文化认识论中有“海纳百川”的表述,强调整体的包容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无论百川有多么庞大最终都会融入大海的怀抱,翻译为“All rivers run into sea”,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力量的缩影。而在英美文化中会对每一个具体的数字进行精细化分析,“one,two,three”所代表的都是某个具体的数字,这也是英美认识论典型的文化特征表现。 
  再次,英、美、中三国在世界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世界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文化对于世界观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同样世界观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冲击更是不同忽视的,而世界观常常表现为居民对于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经过积累便演变成为文化的显性符号得以表现。比如,中国文化中有“紫气东来”,为什么不是“紫气西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地处世界的东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东”为上,“东”为核心的思想,这也属于一种东方的世界观文化;而英美两国则恰恰相反,一方面两所地处西方世界,加之常年受到海洋风向的影响,形成了“西”为上,“西”为核心的思想,造就了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世界观文化差异。 
  二、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差异分析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更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效的展示,如前文所述,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三国文学作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宗教思想的差异。世界上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宗教,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图腾膜拜,还是英美文化中的上帝至高无上,这些典型的宗教思想都能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若隐若现的被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宗教思想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三国文学作品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的神话类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雷公”、“电母”“如来佛祖”等等诸多神仙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老的宗教思想的现实体现,每位神灵都神通广大但却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英美的宗教思想,凡是都可以归结为上帝的力量,凡是都需要服务于上帝的至高无上。 
  其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劳动观点的差异。劳动是全人类共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劳动的看法却存在着差异,有的国家注重对于劳动成果的表现,而有的国家则注重对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人民的表现,这种劳动观点的差异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任何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任何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常常被忽视,剥削阶级的形象常常被作为一种身份的炫耀,,从而掩盖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这也造就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奴隶的身份是卑微的,相反,绅士的地位是高大的,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中国普通劳动者形象象征的“牛”的朴实,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起到吃肉的作用或者挤奶的作用,而“horse”则代表了英美作品中的辛勤劳动。 
  再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价值认识的差异。价值认识是物质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不同的物质需求出发点,决定了差异性的价值认识取向,对于奉献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对价值的认同来说,显然与对自我中心主义盛行的英美文化价值认同存在截然不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随便就能够读到关于无私奉献的表述,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所能读到的更多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味道。这种价值认识的差异决定了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同的形象发挥不同的价值地位,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狗常常是不受待见的不好的象征,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dog”则是忠实的象征,这也是幸运儿被翻译成为“a lucky dog”而走狗却被翻译成为“obsequious person”的原因之一,其中的价值认识差异是导致翻译存在明显不同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