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重大。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它们并不矛盾,只是取向不同,重要的是如何恰当选择。本文在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两者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习语翻译 一、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有不同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 1.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归化。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了什么。他重视读者反应,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异化。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该差异。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二、归化与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下面以实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靠拢目标语的文化表达。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忽略形式,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内容。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差异。如果习语译文的表达内容和形式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对于与宗教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最好采用归化,比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运用归化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译为“上帝的磨转得慢,但一定会转”目标语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 其次,对于有明显中西方差异的习语最好也采用归化,例如,“望子成龙”异化法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在西方“龙”是一种会吐火的怪物,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应归化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最后,采用异化难以理解时可以改用归化,如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水落石出。The truth will prevail in the end. 2.异化——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异化的译法是把一种语言文化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语言文化。该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也会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融合。 首先,英汉习语中有相同或是相似的表达时采用异化法,如 lose face 丢脸/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其次,尽管有些习语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比较生疏,但由于它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翻译时要尽力保留而采取异化,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最后,英汉习语“似是而非”时要采用异化,比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异化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而不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者上下文可能难以衔接。 三、总结 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之后,结合目前习语翻译的现状,笔者认为习语汉译英应以异化为主以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习语英译汉应以归化为主来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性”。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4]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语言与翻译.2002(2). [5]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