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导图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工具,对语文作文教学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结合思维导图的一般步骤,在语文作文选材立意上要注重充分激发大脑,多角度挖掘作文主题;认真权衡写作素材,深化写作主题;注重重建与创新,升华主题等。 关键词:思维导图;作文教学;立意选材;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最初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和巴里博赞博士共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包括具有中心图、分支图、符号、词汇以及具有彩色等特点的图表。最初是基于左右脑分工合作和现代脑科学的理论发展起来,它将左右脑的功能与大脑已存有的知识相结合,将大脑思维的过程外显化。东尼·博赞博士认为,思维导图就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首先,思维导图类似大脑的神经元网络分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使用这种思维使一个想法,一个思路快速产生,并且是紧密深刻地和每一个有关的素材相联系。大脑内部互相协作的特点,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具体感性的形象图片,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图像,越生动越好,大脑最喜欢多样的思维方式,越活泼越好。 其次,思维导图形式广泛,调动性强。它不仅可以用文字来包括所有的思维,还可用色彩、图像、空间、情感等,并会积极调动人们大脑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被他人正确地重构,或者以某种决定,动作反应等方式外化出来,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方才具有价值。思维导图调动了大脑的整个信息,有助于大脑对已储存的信息外显化,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最后,思维导图强调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创造性,它是经过个人习惯、爱好、努力、思考后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内心中独有的思考、逻辑、想法和理解,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性和独创性。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选材立意的步骤和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选材立意中的步骤 首先,教师在理清作文题目后,学生确定写作题目、体裁、主题立意之前,准备空白草纸和彩笔。其次,教师与学生分析作文的要求,发散思维,共同开阔写作思路。学生在逐步确立主题的过程中确定主要核心立意,并用彩笔明显标注。第三,依据作文的核心立意,教师和学生共同选从教材中或生活中攫取可用的素材,学生继续丰富自己思维导图的主干和枝干,并标注关键词或配以恰当简单的绘画。第四,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思维导图中发掘新的独特的创新立意。第五,学生检查修改,小组内共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给予修改意见,重新调整内容。最后,学生按照自己所设计出的思维导图,确定写作中的选材立意,写作素材,完成写作。思维导图反映思维的过程,应用在作文中也会反映写作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选材立意中的应用 1.充分激发大脑,多角度挖掘作文主题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正因如此,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开启他们思维的门扉。当前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现象,看问题容易机械、片面,以致写出来的文章立意肤浅、素材单一。 在审清楚作文题目,理解作文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提炼出作文题目或作文要求中的关键词,使它成为思维导图的中央图或中心关键词并记录或画在空白纸上。其次,从提炼出的中央图或中心关键词出发,利用中心图或关键词调取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例如某人的某段难忘经历、某个场面、某个意象、语言、感觉、人物、声音等。第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级分支并提炼出一级分支的关键词。以话题作文“长大”为例,在分析题目后,确定中心关键词就是“长大”。由“长大”这个词可以想到某件重要的事、某个深受影响的人、某个感悟的瞬间、某个神情的画面,或者是某个人物的成长故事、某个寓言故事等等,或抽象,或具体。(如图) ■ 以上信息都是通过思维导图从学生大脑中提取的,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级分支。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把挖掘到的素材和立意写画在纸上,学会从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主题。 2.认真权衡参照写作素材,深化写作主题 学生在确定作文的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导图的主题枝干上多列分支,激发头脑风暴,从纵向深挖掘素材。每一个分支都可作为素材的范围,但不是每一分支都能作为素材被运用到作文中。以“长大”为例,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挖掘的素材是人物成长过程中励志的故事。挖掘完素材,学生要在自己的图中提取信息。信息提取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采用思维导图中信息最完整的分支,这样就能够提炼出一篇作文框架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帮助作文立意选材可以形象比喻为:题目是金灿灿的太阳,思维就是太阳散发出的每一束光芒,作文素材是藏在黑暗中的亮点。很多好的立意、素材是客观存在的,要通过思维的光束去照耀、去发掘。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对作文的构思不同,是因其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加之个体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不再借鉴别人、套用框架,写出自己的风格,提高作文水平。思维导图这一大脑思维工具真正被有效利用,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 3.注重重建与创新,升华主题 对作文构思来说,大脑工作到此还不能够满足要求,需要继续工作,升华主题。教师要提醒学生继续调动他们的大脑。在第一次调动大脑获取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一级分支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对一些重要并且深刻的思维方向进行二次调动,即升华主题。例如,在“长大”这一话题作文中,如果“最令人难忘的事情”是其一级分支中的一支,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调动大脑中的信息。这时,“最难忘的事情”则作为一级分支的关键词,二次调动也将从这个关键词入手进行信息的提取。但此时要注意的是,二次调动所挖掘的素材不能偏离“长大”这个中心关键词。那么,由“长大”可以想到:坚强、勇敢、自信、陪伴、自信、迷茫、一件小事、父亲语重心长的画面、一次令人记忆深刻的经历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两点:一是思维导图中的二级、三级或三级以上的分支关键词不能够偏离中央图或中心关键词,以免跑题。二是鼓励学生尽量使图画代替关键词,因为图形比词汇更容易刺激人的大脑,使大脑产生想法。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丁大刚,张斌,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1:109.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03:165. [3]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