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的空间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较为普遍, 但有关时间的“前—后”指向表述似乎都有两套看似截然相反的体系。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英、汉语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在“时间在运动”这一上位隐喻下,按照“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认知模式来分析英汉语在一维空间中时间的“前—后”问题。 【关键词】时间 空间 概念隐喻 前后 引言 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隐喻不单单存在于语言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样事物的认识来理解另一件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 3)。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概念来表述和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隐喻使这些抽象概念更加清晰、易懂。相比于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则更加抽象,因此也更加难以用语言来进行描述。这也决定了时间概念必须借助某些具体概念来表述,其中,空间概念最为重要的隐喻源。因此,英、汉语中常常借助空间概念中的“前”、“后”来对时间概念进行表述。 汉语和英语中,时间的“前—后”指向似乎都有两套看似截然相反的体系。其一是,“面向未来”:未来在前,过去在后;另一是,“面向过去”:过去在前,未来在后Lakoff(1993:11-12)。提出 “时间在运动”这一上位隐喻,并区分了“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个下位隐喻。关于时间“未来”和“过去”的“前—后”指向上的矛盾,实质上是“时间”和“自我”的相对运动中,参照物的不同而造成的。 一、“时间在动”模式 在“时间在动”的隐喻中,时间在做横向直线运动,自我站在一点不动,时间迎面而来。自我所在的点为“现在”,还没到达这一点的时间为“未来”,已经穿过这点的时间为“过去”。此时,观察者(即自我)脸的朝向与时间运动方向相背,参照物不同,时间的“前—后”方向也不同。 若以时间轴上的一点为参照物,时间运动的方向为“前方”,则经过参照点的时间部分为“前”,还未经过参照点的时间部分为“后”。此时,“前”表示较早或已经过去的时间,“后”表示较晚或还没到来的时间。如 “前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以“昨天”为参照点,“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则以“明天”为参照点。这种认知策略下,时间的“前—后”与观察者脸的朝向无关。参照点既可以是过去又可以是未来的某一时间点,“前”表示较早的时间,“后”表示较晚的时间。 若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观察者面朝的方向为“前”,则我们所观测的时间是“未来在前,过去在后”。我们常常用“来、去、靠近、远离”(come, go, near, away)等表述(张燕 2013:60)。如汉语中的“去年”与“来年”、“过去”与“将来”等;英语中也有 “the coming Wednesday”,“the past ten days”等表达方式,虽然未用“前”、“后”字眼来表述,但表述中仍隐含着时间的“前—后”关系。 二、“自我在动”模式 “自我在动”的隐喻中时间的“前—后”朝向关系则相对简单清晰。这种隐喻把时间看作静止的“风景”,自我在运动,从“过去”走到“现在”,再从“现在”走到“未来”,三者呈一条横向直线。 这种认知策略下,自我的运动方向即是自我脸的朝向,所以不管是运动的方向为“前”,还是脸的朝向为“前”,都是“未来在前,过去在后”。虽然在语言表述上仍是用“来”“去”“靠近”“远离”(come, approach,reach)等动词,但运动的主体是“自我”。如,“走进新时代”中,是“自我”在朝着“未来”前进;“leave time behind you”中,“自我”向“未来”前进,把“过去”抛在身后。 三、“面朝过去”模式 不管是“时间在动”还是“自我在动”,“自我”始终面朝“未来”。汉语和英语对横轴上的认知都是这种“面朝未来”型,但汉语中也存在零星的、不系统的“面朝过去”的表达方式。汉语中这种“面向过去”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在动”模式:自我站在一点不动,时间从自我背后方向而来,自我所在的那一点为“现在”,还没有到达这一点的时间为“未来”,已经穿过这一点的时间为“过去”。如“回头见”中很明显是“过去在前”,“回头”才能看到身后的“未来”;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四、结语 时间的“前—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较为普遍,且都采取的是“面向未来”的模式。“前—后”认知模式下,有“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隐喻。“时间在动”的隐喻下,时间的前后视参照物而定;在“自我在动”的隐喻下,“前”表示未来,“后”表示过去。但汉语中也存在零星的、不系统的“面朝过去”的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中,运用空间“前—后”概念表达方式来理解、传递时间概念具有普遍性,但也有所差异,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251. [3]韩玉强,刘宾.汉语空间隐喻时间中的“前”、“后”认知[J].修辞学习,2007,(4):15-20. [4]岳好平,汪虹.英汉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24-27. [5]张燕.语言中的时空隐喻[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