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模因论视野下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如今的网络已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十分的方便。远隔重洋秒传信息已不是新鲜事,甚至借助“一小豆腐块”就能够交流思想,培养情感,增进友谊。网络语言也就在这样的沃土里不断地滋生,而且以风卷残云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流行语属于汉语言文化,它可以作为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桥梁,可以使外国友人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本课题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有关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因论,饶有兴致地对模因论视野下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又对网络流行语英译十分的关注。不仅关心模因论视野下网流行语的传播,更对这些网络流行语以什么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更为重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归化 异化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研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有关文化进化的新型理论——模因论,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机制 ;再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找到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与复制和网络流行语英译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又通过实例分析比较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权衡哪种策略的使用可以最大效果地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二、研究的重点 
  1.学习并研究模因论及模因论视野下网络流行语复制与传播。 
  2.分析找出模因论视野下网络流行语传播与复制和网络流行语英译之间的内在联系。 
  3.深入了解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实例分析比较两种策略在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使用。 
  三、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有较丰厚的科研经历: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数篇,参与了省级教改课题的研究工作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拟定和确立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后,课题组成员发杨团队精神,集体讨论了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拟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和步骤、细化了课题进行中每位成员的具体工作。为确保本课题能顺利进行,大家群策群力,为研究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何自然《语言模因论》、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的《中国翻译》、Venuti的《翻译再思》、以及大量的有关模因论、翻译策略、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等等相关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论文、论著等。 
  2.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 
  (1)规划进程。 
  1)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模因论理论以及和此理论相关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动向。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相关学习心得,本阶段成果以论文形式表现。 
  2)深入学习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分析时下网络流行语英译时所采用翻译策略.此阶段研究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在相关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题目暂定为:模因论下网络流行语英译的异化策略和模因论下网络流行语英译的归化策略。通过实践,整合成一篇文章按计划如期在期刊上发行。 
  3)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平台收集网络流行语英译蓝本。在所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找到更好的网络流行语英译方法和更恰当的英译结果,,汇编相关成果。附见“翻译蓝本” 
  4)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 
  1)文献法:深入学习语言学家何自然的《语言模因论》,学习归化的代表 (Lawrence Venuti)关于异化的阐述。 
  2)网络检索法:借助网络平台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也将借助网络平台收集网上流行语极其各种翻译蓝本。 
  3)比较法:比较相同的中文网络流行语不同英文翻译,在所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找到更好的网络流行语英译方法和更恰当的英译结果。 
  4)个案研究法:拿出某个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在所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其英译蓝本,找出其中使用了科学翻译观所得出英译。通过这样个案,力图揭示的翻译规律,从而更好地总结出更加实用、更加科学、更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翻译方法。 
  5)归纳及经验总结法: 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学习研究立论和整理蓝本阶段。 
  按照计划课题组有两位成员分别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模因论下视野下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分析》和《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发表《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机制》。课题组整理出网络流行语英译蓝本一册,共计两百条。 
  (4)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通过近两年半的研究结束之后,课题组主要成员不仅已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还利用课余时间把整理的蓝本在所任教的班级推介。同时,也把所研究的成果推介到省内一大学外国语学院,不仅给从教人员提供了一个更为辽阔的研究和译制空间,还让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的青年学生们也参与到由网络流行语音译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活动中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模因论视野下网络流行语英译采用异化策略更胜一筹,更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四、研究的意义 
  1.实际意义。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正逐步地融入世界大家庭。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民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中国更迫切的希望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例证。互联网的普及就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我们已经能够借助网络和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借助当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其网络流行语如春笋般纷纷涌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2011新年伊始,“给力”一词在中央电视台闪亮登场,从春晚舞台到央视新闻,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新词汇;2012年,“江南style”风靡全国,随之而来的各种“Style”冲击着大家的试听;“坑爹”、“伤不起”、“吐槽”均是时下年青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新奇词。这些词无论生命力多强,都给我们的语汇带来一丝喜感,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份轻松。此外,“富二代”、“剩女”这些风行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是对这些问题凝练的讥讽。网络流行语不仅从属于网络,而是以“风潮”的态势辐射到传统媒体。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也从90后延伸至所有人,它的意义已经不是最初的自娱自乐,而是产生了丰富的社会价值。那么,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机制是怎样的? 如何把这些鲜活的词语传达给关注中国气息的老外呢?本课题组成员本着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深入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机制;找到了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和网络流行语英译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所达到的不同效果。即从语言模因论视野下运用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来分析和研究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力求找到既贴切又科学的传播,让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鲜活地呈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