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在二语习得中,跨文化的学习成为新的目标,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编选有针对性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提高和巩固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多元化的现代媒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习的跨文化深度和广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培养 二语习得 应用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语言的发展基础。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把握其历史文化,由此才能更好地习得其语言。二语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人们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的语言。二语习得的过程与第一语言相比,并不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既缺少整体语言环境的支撑,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含义和作用 跨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是人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对周围世界认知上的变化。换言之,跨文化意识就是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者团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的意识。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思维模式不同,所以说学习第二语言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一个国家特定的民族文化思维,以此才能够保证交际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对于学习者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有效学习第二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通常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民族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语言文字、服装饮食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是要求学习者自身应该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去学习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存在,认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现象、文化模式及特征。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必须突破本民族文化因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思维壁垒,以宽广的胸怀吸收和容纳目的语文化。 一般而言,长久生活在既定背景下和区域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较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又常常促成价值标准的僵化不变,容易影响人们去接受和理解外来的思想文化,进而成为学习上的束缚。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之一,就是打破这种束缚的限制,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之外文化的敏感性,尽可能公正客观地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加以辩证认识。唯有形成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学习者才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学习者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习者虽然已掌握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在具体交流的过程中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这不是语言本身的障碍,而是对目的语文化把握不足造成的结果。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只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弊端和解决途径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人们常常更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与外在表现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快速提高学习语言的技能。但这样的语言学习可以应对各类考试,却难以进行语言之间的有效交流,类似情况已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通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视。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学习者往往只注重学习语词的表面意思,语词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却没有理解到位,所以造成词语使用上的不准确。以英语学习为例,如学习者对单词“peasant”的理解,以为就是表面上的含义“农民”,但实际上在英语国家,“peasant”意指没有受过教育的粗鄙的人,是乡下人,属于贬义词,,而汉语意义上的“农民”是用“farmer”这个单词来表达的。同样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在汉语中“红”可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只注意到“红”是颜色的一种,在实际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她一夜走红”中的“红”并不是指红的颜色,而是说这个人出名的意思。这是因为“红”在汉语文化中可以引申为红红火火,表示好事、喜事的来临。而在西方文化里,“红”则指向另一个极端,由鲜血的颜色引申为“危险”之意。可见,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对语言的把握不能仅仅只掌握语言的表意,还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否则,缺乏对语言文化层面的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使用不当的笑话,甚至会发生语言冲突。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还会遇到难以理解语意的情况,也就是认识词汇却无法理解语句的内涵。这是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的典型表现。比如“He is a top dog”(他身居高位),在我国文化语境中“狗”通常是含有贬义的指称,在许多汉语表达中都能体现出来,像“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但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狗”是人类的朋友,可以被当作家庭的成员,是忠厚的象征,所以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交流中许多含“dog”的语句都表示褒义,类似“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的表达,都受制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意识的缺乏也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观念,体现在语言交流中是以“吃”为主题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么?”“中午吃的什么饭?”等是汉语文化环境里常见的打招呼方式;与此相反,大部分西方人则是通过问好的方式来问候,如“Hi”“hello”等形式,而英国人的问候方式则多是以天气为主。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汉语文化习惯采用谦虚的态度,面对别人的夸赞时会说“哪里哪里”“我不行”等;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都会很欣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这样的文化差异,在现实生活交流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美国人说“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这是在赞美对方,只需要回答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对此可能会回答很多,如我是在哪里做的头发、花了多少钱等,美国人并不了解这样回答的意思,这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