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工程造价专业“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目标,结合建设工程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情况,探索出以工程实例为载体,以从业资格为标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顺序,展开工程造价相关知识的教学,最后又回到工程实例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高整体教师专业水平和完善专业实践基地来提供保障措施,以此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实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本文受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2014152)

工程建设是一个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支持,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作保证;既需要工程技术人才,又需要工程管理人才。而工程造价人员是工程管理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市场对工程造价人员的需要呈旺盛态势。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建筑、水利、市政、交通、铁路等行业的工程建设投资巨大、建设数量多、范围广、规模大小不一、非标准的特点,建设管理任务繁重。而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在建设管理、施工组织、质量安全监控等方面存在力量薄弱,需要大量懂管理,会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从事一线工程计价与施工管理工作。

1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目标

按照工程造价专业的定位,建立工程实例教学资源库,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国家和省、市建设行业规范、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建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师德水平高,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强,适应“案例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与现实工程造价确定流程一致,具有真实和仿真工作环境,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面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从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安全及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工作的、“会施工、懂经济”的造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

2 探索并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打破原来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典型项目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从简单项目开始,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顶岗基本技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衔接,职业资格与就业技能并行。其基本思想是:以工程实例为载体,以从业资格为标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顺序,展开工程造价相关知识的教学,最后又回到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四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构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主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各个阶段之间的能力培养又是有机统一,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第一阶段是前4学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教学,主要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学习线索,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三a至五个小型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将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这种专业素质转化成为专项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第4学期结束后的工地认识实习,时间是4-6周。在暑期随岗实习中学生主要是“看中学”和“干中学”,即学生通过跟班观察和施工现场的兼职教师的指导来获得岗位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为第5、6学期,是按专业方向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的是针对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强化学生的考试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四阶段为第8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能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将已经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独立工作,,实现了“做中学”,形成真正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普遍取得工作报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在教学安排上实现了工学结合和交替。

3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3.1 以工程造价从业资格和实践技能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是: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案例)。该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3.2 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遵循工程造价职业教育规律,充分反映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工程案例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

3.3 建设核心课程

以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设2~4门优质核心课程,编写2~4部“教、学、做”一体的特色教材。建设共享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拟室。

3.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和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学院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强抓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职能,加大考核和鉴定成绩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和配套制度与措施,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落实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制度。每四周进行一次教学资料检查,并加大期中检查力度。系主任每周抽查听课不少于两次,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遍每位教师的课,各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五次。每学期进行两次学生评教和一次教师互评,结果纳入年终教师考核指标。实时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工地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对造价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向,依社会所需,塑造实用型造价人才。

4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4.1 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程造价专业带头人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理论,并使学生学会。因此,专业带头人就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学校应在具有高技能、高学历以及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中评选专业带头人,确定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的考核奖励办法,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师的津贴,并确定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让这些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培养青年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的工作上,学校还要为他们创造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机会,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职教名师专业专业带头人。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和引进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建立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的长效机制,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依专业为根基,以理论做方向,严格针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着力承担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消除“双证即双师”的认识误区,扭转为拿证而拿证,证书至上的片面认识。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中,不论是职业资格证书还是职业技能培训,都必须从本专业出发,对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应有其具体的、明确的要求,积极鼓励和正确地引导专业教师参加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证。

4.2 提高整体教师专业水平

院系应通过“带、送、挂、聘”,建立一支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个专业,一门课程有了带头人,有了骨干,就可以带动这个专业和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和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以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每年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与实训指导方法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省内外重点师资培训院校的对口专业及对口单位进行深造进修。

“挂”,是让部分教师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习,室训基地)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通过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借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聘”,是指从生产一线聘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工作,利用政策提高这些聘任教师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为学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工作经验。

4.3 完善专业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依托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敦促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践基地建设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可培养锻炼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也可增强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1)校内实践基地

新建和扩建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相对应,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场。

(2)校外实践基地

实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是:以校企互利互惠为原则,签定稳定的长期合作协议;从企业引入行业标准,同企业一道构建课程体系及其标准;同企业一道制定严密的运行机制与监控措施并保证其落实;结合企业和项目的特点、条件,共同对项目进行规划与安排。

参考文献

[1]付小凤.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5)

[2]李伟.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5)

[3] 李云春,李敬民.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农业教育研究,2011.3,19-23

[4] 谷艳玲,孙家国.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西部科技,2013,11: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