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汉语言中形合与意合是句法和语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这种差异体现在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形合 意合 形式 一、引言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译书中所指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在英汉语篇中,意合与形合是语篇组织上最为常用的手段。汉语是意合语言,所谓意合是指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如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和分句之间不使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而是通过词语以及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存在的语法、句法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被称作“流水句”,呈现出“波浪形”;所谓形合,是指英语句子中的各个组成成分—如词语和分句之间以及词语和词语之间通过显著的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来连接,句子的组成成分处于主从关系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插入各种从属结构,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因而,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呈现出“枝杈形”。总而言之,形合与意合这两种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在汉英语言表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正如奈达所指出的,翻译要实现功能对等或者说是动态对等。而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究其根本,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语言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所造成的。西方形式思维的逻辑模式注重语言在依赖各种连接方式而承上启下;而汉民族则更为重视自我醒悟,反而并不注重逻辑上的衔接,故而语言简约而含义相对模糊。形合与意合英语中的形合是用连接词来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语句各成分之间的相互结合常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者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中的意合却不依靠关联词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或者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而少用连接语,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内省和体悟,却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含义模糊,从而使得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相较而言,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注重分析和实证,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这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自然。汉语的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汉语中形合手段的使用要比英语少很多,主要体现在: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以及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如“在”“向”“进”“到”“沿”“过”“从”“为”“给”“用”“拿”“依”等等,原词均为动词。在汉语中,介词和连词常常可以省略,甚至是不用。尤其是在口语中,用了反而显得多余。汉语不存在词语的形态上的变化,不存在“it”和“there”这样的替补词,也会使用代词,但代词使用较少,注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与词语之间以及词语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通常隐藏在字里行间。而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及以形显义。 三、形合与意合在词汇层面的应用 在词汇层面,英语属于外显型的语言,在词汇上有丰富的形态上的变化。英语中的连词使用频率很高,是不能省略的。相较于英语,汉语则是分析型语言,轻形式,没有词汇上形态的变化,以意义的传达为主,只要上下文逻辑清楚、句子里省略主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而在连词方面,则没有英语中的要求那么严苛,连词的使用可有可无。在追本溯源,是由于西方在遣词造句时会遵循一定的语法结构。正如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海科技翻译》主编方梦之所下定义:“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而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在应用上,拿连词在汉语句子中的体现作一举例分析: 例1:因果关系: (因为)你不说,(所以)我(来)说; 上述例子是明显的因果关系的句子,汉语中没有任何标记性的连接词语,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连接,紧紧是通过读者对于句子内部之间的连接暗含句子实际上的语义特征。而这种因果关系显然是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推断的,即表示“因为...所以”的明显的因果关系。如下的例2就是很好的证明。 例2:假设关系: (如果)你不说,我(会)说(的); 本例同上一例子颇为相似,原句结构简单、表达直白,没有任何的关系词,作者想要传达的语义上的含义同样需要靠读者的“心领神会”、联想、推断等一系列的潜在技能来揣测本句话的真正含义。即:“如果...那么”的假设条件。 例3:让步关系: 由你奸似鬼,(还是)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这是《水浒传》里孙二娘的一句话。显而易见,汉语的这种意合的特征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如果把此句话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则应该理解出句子内部暗含的语义关系:“(即便)你奸似鬼,(可还是)喝了老娘的洗脚水”。由此可见,汉语表达中形合的重要体现。 例4:转折关系: 你不说,(但是)我(会)说。 从上述例子来看,汉语句子中连接关系的体现可以借助连词,也可以省去连词。追根溯源,汉语文法自古就有崇尚简单明了的说法,故比起英语中连词必不可省的约法来说,省去连词相较于加上连词效果更好,更加简约,这样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俯拾皆是、不可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