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语言输出的教学现状 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质和量。目前,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读后阶段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通常通过各种思维和实践互动,不仅进一步理解、熟悉、记忆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掌握程度,而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读后活动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忽视文本主题内容和重要语言点,导致学生的语言生成与预期教学目标不一致;活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缺少足够的台阶和桥梁;语言输入量不足,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等。这些问题都使读后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影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几个课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阶段搭建支架,提升学生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读后阶段,搭建各种支架,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减轻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三、搭建脚手架在初中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中的运用 1.搭建篇章支架,帮助学生口头复述篇章,整体再现语篇。在学生理解完篇章内容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梳理语篇中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通常教师采用口头和笔头复述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复述一篇文章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搭好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以上海牛津英语8AU5Dinosaurs为例,在读后环节,笔者用板书梳理展示本课的重点词和词组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之间口头介绍恐龙。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能根据词汇的提示复述篇章,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有条理的进行复述,语言内容逻辑出现了混乱。因此,笔者又用了一张表格(表一)作为支架,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依据表格提供的问题和信息,能够容易地、有条理地再现篇章的主体。本课例通过给学生搭建了重构语篇的支架,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也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输出支架,使学生找到合适的输出点,避免多轮对话中学生的输出只是只言片语,思维被禁锢住。如:牛津英语8AU3 Dealing with trouble的读后阶段,笔者展示了问题链:问题一: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Paul’s father deal the theft.之后,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后(校园里的一个男生趁一个女生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手机,然后快速走开。)提出问题二: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问题三: 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 ,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实际上,笔者真正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案件该如何处理,但是笔者设计了问题链,一步步地为最终的问题做语言准备和铺垫。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教材篇章中处理案件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再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进行讨论获取答案,为下一步搭建语言支架;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结合篇章主题,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葛文山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更重要是英语学习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富其精神。初中阅读的语篇相对比较短,所涵内容信息有限。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领会被局限在篇章以内。因此,在英语阅读后环节,教师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经典之作或者名言警句,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牛津英语6B Unit4 Play and work的教学中,教材篇章是关于小朋友喜欢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一首儿歌,只有60个字的篇幅。重点内容是孩子喜欢做什么(Children love singing/dancing/swimming),强调玩(play)。关于工作(work)只出现了两句话(We won’t forget working. We really enjoy working.)。本篇的语言点是love/ like/ enjoy/ forget/ doing。在读后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由于操练的语言点比较简单,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为了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难度,笔者挖掘了work的内涵。教材儿歌关于work 就用了两句话来概述,这两句话过于笼统,且所配的插图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做功课。因此,学生所理解的work的涵义即“学习”,但是work有着更深的涵义和更宽泛的概念。为此,笔者让学生欣赏了网络上的一本原版绘本书“Work and play”。这本绘本字数只有65个字,重点内容是关于美国人的工作(work),,语言简练,每两句在内容上都是对比且形式押韵,每句诗都配以栩栩如生的插图。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清晰地概述了美国大人的工作状况。学生读完绘本对“work”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儿歌里的语言:love/like/enjoy/forget/doing. 任务是:In pairs, 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adult(成年人),which work do you love doing? Why? 学生边看图片边理解诗歌,谈论自己喜欢的做的工作,依据图片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语言。原汁原味的绘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美国人的各种工作,丰富了他们的见识,而且拓展了教材篇章的主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和讨论主题而进行语言输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