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从文化融合角度看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摘要】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导致产生文化融合的趋势,本文从文化融合角度对英语中的中文词汇进行探讨。文化的包容性带来语言的宽容性和吸收新表达方式的张力,语言在文化包容中得到发展。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文化过程中受到文化差异,特殊社会环境,接受程度和翻译空缺等诸多因素影响。随着中英文化交融,更多汉语词汇会进入到英语文化中。 
  【关键词】文化研究 文化融合 语言与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空前频繁,相互影响,呈现出隔阂减小,融汇通合的趋势。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包容,会使许多异族语词汇进入到本土词汇和文化中来。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也不例外。 
  一、文化融合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是个极为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根据《辞海》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文化是进化着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种文化的某些因素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并逐渐被消化吸收或摒弃,从而扩大了文化间的共性,缩小了差异。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这里所说的“趋同”即指具有融合的趋势。文化融合的大趋势是文化交际活动所带来的结果,各民族文化也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活力和空间,继而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是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记载和储存它所代表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语言,文化就不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工具,自然对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又会给语言带来新的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融合趋向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文化间产生互化,这种互化是双向的,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是如此。如现代汉语中大量借用了西方语言中显性连接词语,使其意合传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的名词直接用作定语,这是英语形合特点受到汉语意合特点影响的例证。正如文化一样,语言是发展的,有一定的宽容性和吸收新表达方式的能力,语言也在文化融合中得到了发展和丰富。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极大地扩大了语言文化间的共性,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英语世界的中文词 
  “土豪(Tuhao),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曾成为“中国网民最热捧的网络流行语。《牛津汉英词典》编著者目前正在考虑将“土豪”的新含义收入其中,甚至有可能在更长一段时间观察和考虑后,进一步将其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国际金价下跌期间,许多中国大妈纷纷出手抢购,甚至成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华尔街日报》新闻播报中,直接用了“Dama”一词。中国民众对美食极为讲究,中国独创的一些食品进入西方世界,而且让它们的名字为外国人所熟知。英国漫长阴冷的冬季和食物单调乏味使其对中式点心(Dim Sum)情有独钟。听发音能猜到“Dim Sum”源于粤语,英国人离不开下午茶,红茶配甜点被认为是最惬意的休闲方式之一。虽然英语中有很多糕点一类的词汇,但早已被粤式点心征服的英国人偏要学着粤语“点心”的发音,请进这样一个外来词。这个外来词的引进,体现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肯定。类似词汇还有“Tofu”(豆腐)“Maotai” (茅台)等。英美对中国古老的哲学思辨感兴趣,因此“Yin Yang Effects”(阴阳效应)一词出现;“Shangrila”在英语词典中直接解释为理想之地,世外桃源,这个位于中国滇川藏三地交接处的静谧之地,对于外国人有如此的神秘感和吸引力。“Guanxi”一词很早就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其解释为,源于中国普通话,字面上理解和 “connection”同义,特指在中国有助于商业活动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网络,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等。英美媒体还都曾经直接使用过 “Chengguan ”一词介绍中国独有的类似市政警察的一支力量。而英美媒体都认为,有关城管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公众对这一人群多有怨言。英文词典收入的类似词汇还有“Laogai”(劳改) “Shuanggui”(双规) “Hukou”(户口),“Hongbao”(红包)等等。 
  三、外来词融合的过程 
  中国日益走向国际化,像在许多领域一样,国际主流越来越关心“中国怎么说”。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主管朱莉柯.丽曼说: “我们当前对于在中国社会引起反响的词汇十分感兴趣,而这些词往往能在国际上引发广泛讨论。” 
  将汉语词汇收入英文词典,首先要考虑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普及程度。最早的“Fengshui”一词便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Fengshui” 被美国人吸收到他们文化中的中文词。事实上,“fengshui”(风水)一词在国外,比“Zhang ziyi”或“Yao Ming”要驰名得多。它所代表的意思,老外们也掌握得相当不错。他们是这样解释“风水”这一概念的:所谓风水,就是指家居中,办公室里甚至节食过程中,找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艺术。而且,风水这一概念近些年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根据西方人的标准,“风水”已经等同于可以治愈百病的神奇疗法了。有很多老外还在更进一步地研究着“风水”,包括其渊源等。就有人认为,“风水”中所强调的“气”,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在“风水”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努力达致“平衡”。有老外研究说,这种说法可以追根溯源,从道教中找到答案。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外开始把风水概念引进到楼阁建筑上去,甚至引进到整个城市的规划里去。如今随着中国人对世界各地房地产影响力日增,外国开发商和地产经纪人们也开始研究起风水来,并大有发扬光大之势。前阵子,一则关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房产中介为讨好中国买家,将门牌号由“不吉利”的“4”改为“2B”的新闻让人啼笑皆非。跟澳大利亚一样,美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和经纪人也开始讲究风水,以确保房屋“藏风聚气”,吸引中国买家。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看出,汉语外来文化内涵越深刻,外国人对其越感兴趣,使用范围越广,,使用频率越高,这一词汇融合到英文中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