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4CWXJ55)、聊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Y1002023)的和本科教学改革立项“基于‘输出驱动’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探究式学习受到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甚至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从《爱探险的朵拉》为例探讨探究式英语教育策略,即开展任务型、互动、合作式学习,寓教于乐隐性教学和阶段性总结有助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摘要】 探究式  英语学习  互动  隐形教学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一理念旨在改变至今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儿童喜欢的电视节目《爱探险的朵拉》探讨英语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问题。

一、《爱探险的朵拉》故事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英语学习,且英语学习呈低龄化趋势。电视作为中国家庭普及的电器,画面和声音形式的成了孩子学习的重要媒介。我国3亿多的少年儿童对于少儿节目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受众群体。因此电视节目对儿童的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央视少儿节目《智慧树》中就有专门为3—6岁儿童设计的英语学习板块。

中英双语节目《爱探险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由美国尼克频道制作,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式英语教学片,对象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及家长们设计。主人公朵拉(Dora)是一个七岁的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孩子,她留着棕褐色短发、穿着粉红色外衣、背着紫色百宝囊小书包。她和好朋友小猴子(Boots)带着学龄前的小朋友一起去探险,并帮助他们度过旅途中的重重难关,最终到达目的地。其他角色有公牛(Benny)、变色龙(Isa)、鸟(Senor Tucan)、松鼠(Tico)和捣蛋的狐狸(Swiper)等。在面向中国观众的中文版节目里朵拉会说英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每一次探险她都会教小观众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实用的英语单词和词组。

二、探究式英语教育启示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在探究式学习中要学习的知识不是预先作为客观真理或权威摆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同时,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社会构建和情境性,在各个环节鼓励所有成员(包括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关注如何更为有效的为学习者提供探究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基于任务式学习

该节目每一集都围绕一个探险故事展开,如拯救被关在笼子中的狗,去大红山找大红公鸡。每一次探险都要经过几个障碍,如要去看大红公鸡要经过小桥(Bridge)、大门(Gate),最后到达大红山(Big Red Hill),故事引导着观众跨越层层障碍,最终到达目的地。英语教学首要的是引起孩子的兴趣,布置任务、和故事主人公一起探究、完成任务的方法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其自觉、快乐的投入教学内容中。

2.互动、合作式学习

在片中朵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需要你的帮忙”, “你看到海盗鹦鹉了吗”,然后会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这时小观众就会自发的说“看到了”;或者看到每次都试图拿走朵拉东西的狐狸时要配合朵拉说“捣蛋鬼别捣蛋”,“谢谢你帮我赶走了狐狸”。教学课堂最常出现的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情景,教师掌握课堂的全部话语权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降低”教师的权威地位,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探求知识中会引起学生的共情,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中。

3.寓教于乐隐性教学

该节目寓知识于游戏中,反复教小朋友辨别颜色、形状、组合、数字和简单的英语等等知识。过蜗牛桥,,要数相应的数字;打开大门要找到和钥匙孔一样的形状;“不知道路的时候该去问谁呢”无意中引导孩子掌握地图(map)的作用。语言清晰而且语速不快,孩子较易听懂;音乐和歌曲有很强的节奏和跳越感,容易进行语言学习,一味的读写或背诵难免枯燥,尤其是儿童能够注意力时间较短,机械操练只能降低其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4.总结式学习

本系列剧在每集故事结尾都会问到“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环节?”,引导小朋友回忆看过的内容。在童趣的、贴近孩子视觉的启蒙系统里,朵拉带来的不仅仅是狭义的知识面,更是广义的语言启蒙,让孩子全面地、由认知至身体智能开发的趣味系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可借用这点,在每节课程结束前让学生主动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课文内容或语言知识点,有利于其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建构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