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突破物理时间的束缚,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意识流及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揭露美国南方贵族衰败的景象。结合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及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意识及时间价值观,并探讨时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时间观,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时间 意识流 一、引言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小说,以典型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及多角度的时序颠倒而著称。小说先以第一人称先让三个兄弟班吉、昆汀和杰生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按照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讲述故事,接着以黑人女仆迪尔希为主线,用第三人称这种“全能的角度”来叙述剩下的故事,最后一部分附录对整个康普生家族人物的命运讲行了综述,分五部分来讲述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家庭悲剧,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作者对该小说赋予了独特的时间意识,它是解开和理解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对小说中时间的分析能使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二、叙事时间 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而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在创作小说时,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保持一致的顺序,但也经常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作者不直接以直接明了的方式把故事时间告知读者,而是通过显性的叙事时间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在《喧哗与骚动》中则采用了多角度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提炼了主题、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表面上来看,该小说包括四个独立的章节和一个附录,前面四章围绕康普生家族生活的4天展开,分别选用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作为标题和顺序,使读者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时间意识。从这四个日期的顺序可以看出,该小说并没有按照客观的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没用采用传统小说的ABCD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采用了CABD的时间顺序进行多角度叙述,但是这个看似颠倒无序的时间顺序其实有着合理的安排和深刻的含义。 第一部分,时间为1928 年4月7日,是由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讲述他的感觉和印象,虽然这天为他33岁生日,但因他天生是个白痴,智力等同于3岁的孩子,他主要回忆的是自己童年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还有小时对姐姐凯蒂的印象,其叙述的时间基本上是指康普生一家孩子童年的时光。因此,从时间顺序上讲应该是最早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时间为1910 年6月2日,是由长子昆汀叙述,从外部时间来看这是最早的时间,但这时康普生家族的儿女们刚处于青少年时代,这在时间上正好延续了班吉叙述的康普生家孩子的童年时光。 第三部分,时间为1928 年4月6号,由杰生所讲述他的意识活动,从客观时间顺序上来看,这正是康普生家孩子们的成年时期。 第四部分,时间为1928 年的4月8号,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叙述,其叙述时间是客观的、正常的,所以这部分按照发生顺序也是最后出现的。 附录部分是在作者在发表小说十五年后以评论家的身份描述了康普生家族人物各自的命运。因此,四章出现的时间次序看似不规整,但是却隐含着清晰的故事时间,他们所想所讲的事都是按照正常时序进行的,并且前3部分三位兄弟的意识活动都是围绕着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凯蒂进行的,所以其衔接也是相当紧密。此外,这种时序颠倒的方式,使得过去与现在的因果关系得到突出,同时还吸引读者主动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 三、心理时间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将时间分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他把人们按常识公认的客观时间或者通常用钟表计算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或物理时间;将人们的深层意识流动或绵延的自我称为心理时间。他认为发展中的心理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才是最自然的,具有绵延性和不间断性,认为现在、过去和将来都包括在现在之中,现在保留着对过去的记忆,将所有的时间融为一体。 福克纳以该理论为依据创作出了小说的时间主题。虽然从生理上讲人类必须要以自然的时间顺序才能存在,但是大脑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心理时间在该小说中得到丰富的运用,其中的人物则成为时间的载体或体验者。福克纳把一些相同的事件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按照自己的时间观表达出来,通过他们各自的心理时间和意识活动来真实反映其复杂的情感葛。而频繁运用意识流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等使得对三兄弟的真实性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得到有力地表现。作者认为这种直接提供生活的片断更具有真实感,同时可以刻画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人物。 四、隐喻性时间 《喧哗与骚动》是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寓言。从作品的深层结构来看,四个章节所选取的日期都与基督受难的日子有关。1928年4月7日,是班吉33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耶稣死时的年龄,同时也是复活节前夕,即基督下界拯救人类的当天。利用这样一个日子,作者寓意在说明白痴班吉是迫切需要得到上帝的拯救的。1910年6月2日,是昆丁自杀的日子,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即庆祝复活周的洗足沐曜日最愉快的一天。1928年4月6日,是耶稣的受难日,为基督受难日。1928年4月8日,迪尔西作为主线人物出现,正好是复活节当天。 在这个时间体系下,康普生家的颓败及子孙那种得不到爱、自私、互相仇视的卑琐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和基督的自我牺牲及庄严神圣形成的显明的对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基督关于仁受、宽容的教导,具有反讽色彩和寓言意味。而迪尔希是小说中最具有正面形象的一位人物,她诚实、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复活节当天以她为主来描写,其实也反映了迪尔希身上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人类特点。因此,这四个蕴含生死循环时间的日期,一方面衬托出宗教信仰的步步升华,另一方面更对照出南方社会的没落。 |